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辛弃疾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
西药名称比较规范,但略嫌生涩拗口,不便记忆如氨唾叛单胺菌素、阿曲库钱苯磺酸盐,相形之下,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易读易记,即使是对中医持有偏见者,恐怕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药名的典雅与恰切。
01
中药命名的文化背景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起源(发现),有文字记载的,至迟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历经大约三千多年,品种不下万种(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植物动物都可入药)。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参与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一代名医,还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民俗学、中医学、博物学、天文学等)的深刻影响。
02
中药命名的根据
一,根据中药理论,中药理论主要是指中药的功效、性能包括药性、药味、升降浮沉、毒性等,这是中药命名的主要根据。
1,根据药物功效命名,例如番泻叶,显而易见具有强力的泻下通便作用,现代西医院也因其效果肯定而广泛应用。回力草脱力草,名称通俗易懂,福州一带民众通用于治脱力症,几乎家喻户晓。
骨碎补、益母草、续断、阳起石、益智仁、大风子、威灵仙等,药名简洁扼要,其功效一望而知。在中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剂,其命名与中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葛花解醒汤、牛黄清心丸、益母草膏等,一望而知其主药分别为葛花、牛黄、益母草,方剂的主要功效分别在于解酒、清心、养血调经。
益母草
2,根据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是关于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它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赓香,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远射,故其原动物名察,本品则称赓香、射香。芳香类药物如霍香、木香、檀香诸香。五味子,唐《新修本草》称“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一物而五味皆俱,故名。
3,根据入药部位命名药物部位不同,药物性能、功效亦不同。花叶皆升,如银花、荷叶、桑叶、一枝黄花种仁皆润,如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此外,桑白皮、芦根、苇茎、桑枝、橘核等,也是根据植物的入药部位而命名。道地中药道地中药,指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生长或栽培或养殖、加工合理,尤其是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中药材,如文献称“化州橘红,化痰最神”(化橘红);人参以吉林参、高丽参、上党参、潞党参为上品,野生者为野山参,但近年来,因生态环境趋向恶劣,野山参日见稀少,商家、患者大多不识其为何物。
还有与升降浮沉中药理论有关的,如升麻、浮萍、降香、沉香。又如羊掷踢,据记载,陶弘景曾观察到“羊食其叶,掷踢而死。”掷踢,徘徊之意。羊脚踢又名闹羊花、惊羊花。蔑若,音浪荡,《本草纲目》称“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荡,故名。”狼毒,顾名思义其毒性猛烈似狼。药名本身警示医者必须慎用这些药物。
二,根据植物学理论
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如夏枯草,因夏至后本草之果穗即枯干而得名。桑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日寄生。”(《本草纲目》)寄生于桑树者为桑寄生其他尚有榭、槐寄生等,但品质均不如桑寄生。
夏枯草
根据药材采集的时节,中药材采集是确保药物质量和有效成分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掌握采收时间至关重要。例如,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的桑叶称“霜桑叶”,蝉衣称“秋蝉衣”天麻在冬季至翌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收者名“冬麻”。
三,根据审美意趣
根据药物颜色自然界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为中药命名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例如玄参,玄为黑色,其茎微似人参,故以参名根甚黑,故称玄参。有一种药物,“其茎空心,中有白瓤,轻白可爱”《本草纲目》,因而命名为白通草。此外,尚有储石、蓝花菊马兰、紫草、黄柏、青黛、朱砂等中药。六月雪、满山白、满天星等,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称。
根据药物形态马鞭草,因本品节生紫花,如鞭之节,而穗类似鞭鞘,故而得名。枫香树的果序顶部呈蜂窝状小孔,长干通经活络,故称路路通。
马鞭草
根据国人的传统理念远志、合欢、当归、知母、厚朴、佩兰、凌霄花、忍冬、万年青、千年健、千日红等药名往往语义双关,既有药物的功效在,更多的是反映国人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03
中药名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医学与文学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最突出的例子便是以中药名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方笺墨宝、歌诀和诗、词、曲、联、谜、文、戏剧等,数量十分可观,形成“古典文学与中医学融合的一种特殊现象。”(陈庆元《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医学》)
南宋辛弃疾的《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育吾已甚,多病,堤防风月费篇章。辜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因其使用药名不露痕迹、不事雕琢,思想性、艺术性兼具,堪称是药名诗词中的上乘作品。此外,朱熹的《南乡子》、萧纲的药名诗、今人张爵一的《秋夜感怀》药名诗,龚士澄《杏林小品》有“臻于化境”之誉、萧韶的《桑寄生传》药名文、蒲松龄的《草木传》剧本等,也都是脍炙人口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文章,也因有何首乌、覆盆子、桑格子、皂英等中药名点缀其间,平添了许多情趣,读之兴味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