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有诗意。中医药的生活又怎么能没有诗意呢?拿到《发现本草之旅(壹)》这本书,首先就被它典雅的封面所吸引,三幅手绘的植物图选用了淡绿色的基调,分别为石菖莆、车前和黄连,妙的是它们在说话!那话语就是图下面所配有的诗句。如车前子图下的四句是:“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二千里外寄闲人。”而石菖蒲图下则是:“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无需细说,这两首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前者是中唐诗人张籍的《答开州韦使君召寄车前子》,而后者是南宋诗人曾几的《石菖蒲》诗。前者,张籍做了十年太祝(官职名),因患目疾几乎失明,被称为“穷瞎张太祝”。他的这首诗正是直述用车前子治自己的眼病,自况的诗句中也流淌出对朋友关爱的感激;后者言养菖蒲于室内,窗明几净,汲泉承露,人皆赞曾几的咏物诗颇为传神,此诗的意趣与雅致亦足以令人艳羡。
发现之旅加本草,这是书名所透露的直接信息。本草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药类的书籍多称本草,诚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以识药知用为目的,内容广泛,博学通达。读本草,识中药,有许多入门的路径。展卷本书,吸引人的也有一份独特的诗词情怀。综观全书,中药的诗词妙汇也构成了本书靓丽入目的特点之一。
翻卷展读,书中的主角是大家非常熟知的18味中药,借助这些主角,从阐释本草知识出发,作者讲出了精彩的中药文化故事,有诗词、有典故、有历史、有传说、有花草、有方药、有治病、有养生,是一本有趣、有识、有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读本。全书还是图文并茂的,既读文本又赏美图,令人有多重的阅读享受。
书中的18味中药药用历史极为久远,都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收载的。在它们身上既有药用疗疾的传承光辉,更有着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积淀。每一味独立成篇的中药传记,都有着美妙诗词所构成的引言和点缀,令涉药的诗词妙汇于书中。在中国诗词大会成为文化盛会、关注热点、全民共享的时刻,品味本草诗韵,也令人有意想不到的享受。
封面上已现身影的石菖蒲在全书中首个出场。引出这一位“水草精英”的正是曾几的《石菖蒲》诗。“菖蒲青青过端午”,端午节习俗中石菖蒲可是不可缺少的角色——驱毒灭灾的“利剑”。它也有被服食求仙的历史,诗仙李白就写有《嵩山采菖蒲者》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汉武帝服食菖蒲求仙的神话,在诗人李白看来,“终归”是虚无的。古人的服食求仙与今人的大健康追求,菖蒲在诗句中的臆想与悠久药用的实际,诗韵中的精神抚慰与中医取用治疗疾病,精神追求与取用治病,在同一味中药的身上影射出人们认识上精神与物质的不同需求,虚可寄情,实则有用。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妄自菲薄、虚无短视是不可取的,必须给以认真的审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千古吟唱菊花诗”,菊花篇中作者用的小标题。都因为菊花的诗词太多太美,竟无法一一罗列,只能取其只言片语。《离骚》有“秋菊之落英”,陶渊明有“采菊东蓠下”,孟浩然有“还来就菊花”,更有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梅花诗韵亦悠长,乌梅篇中虽无法尽列咏梅诗词,但宝贵的是引用了乌梅的药膳歌,述其保健应用。观花咏吟与药用食用,梅之于人,哪一个也不能少啊。
“药中神草”人参,早就有南北朝名医陶弘景的《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名士写过咏参诗的,还有清代乾隆皇帝这位多产诗人,但书中并未收载。我赞叹作者的视角不同,因为书中专门载入了日本石坂宗哲的几句咏参诗:“享保以还制参法,神悭鬼瞰秘不开。忆昔丰公征韩日,席卷诸道如振埃。先锋清正陷王都,一库书籍载将来。偶尔造化泄天真,瑶光琰琰拱三台。……”原来,这背后是一段历史:日本人在引种人参后长时期不会加工炮制,通过侵略朝鲜半岛(“征韩”)载回了一书库的图书,才从中学习到了人参加工的方法,自此生产出东洋参。读史知兴替,历史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中药有远志,咏吟以明志。宋代李复《题严贤良东山集》咏谢公远志。黄连有诗,明代吴宽《黄连》诗说“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不像人家甘草会调和,“百药无不有”。中药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槐立三公,国槐是药槐、金药树。文人骚客或感谢或感慨,韩愈有“绿槐十二街”,白居易有“轻衣德马槐荫路”。槐花黄,举子忙,因有“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关于“宁夏红果”枸杞子,《诗经》中已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之句。唐代诗人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用“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的精彩广告语,为枸杞子的保健作用代言至今。群贤赋诗,就有孟郊的《井上枸杞架》。
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你的心中还有那一份割舍不去的乡思、乡情与乡愁吗?如果在乡村田野遇见了苍耳,你会不会想起宋代黎廷瑞“门前苍耳与人齐”的《客舍》诗?若“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你不妨学一学“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后李白那豪放的姿态:“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或许另有人会想起杜甫的《驱竖子摘苍耳》诗,艰难困苦之时取以裹腹。
在讲好中药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借以挖掘弘扬中医药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注意收集咏物诗中专门涉猎中医药的诗词,已有相当的积淀。不知有无细心的读者发现,作者在书中也植入了自己的诗词创作。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杏林可是中医的美称,这得益于三国名医董奉。明代曾棨《杏林》诗:“董仙昔日家何处?云在芙蓉峰下住。当时种杏尽成林,岁岁开花千万树。……”
杏花杏果联想多。杏可观花、食果、取仁,因为苦杏仁有毒性,所以古人将其列为下品药。在杏仁篇中,作者竟引用了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数数杏仁》诗。“聚毒药以供医事”,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创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最懂得取利避害。作者借杏仁所进行的思考,令我产生出深深的同感:“中国人的祖先运用苦杏仁治病的历史足够悠长,这办法堪称古老,从古到今中医正是通过让病人品尝杏仁的苦,祛除某些疾病,最终恢复品味健康人生之甘甜。所以,能想到数数苦杏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们不仅敬佩数数苦杏仁的诗人,更敬佩运用苦杏仁的医人,还敬佩服用苦杏仁治病的病人!”
“杏林春暖,满园春色关不住;橘井泉香,春华秋实更芬芳。”中医药学的诗意绵长。从诗词欣赏的角度来看《发现本草之旅》,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视角。放松心情的一次阅读,既有趣又有识,韵味悠长。(王振国)
来源:中国中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