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根《中药大辞典》:黄栌根拼音Huánɡ Lú Gēn 出处《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毛叶黄栌的根。全年可采,去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毛叶黄栌,又名:岩棕树、卷子树。 落叶灌木,高2~5米。树皮暗灰色,鳞片状;小枝灰色,生有短柔毛。叶互生,近卵圆形,全缘,长3~8厘米,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叶脉带红色,下面中肋基部及脉腋均生有灰白色绢状簇毛;叶柄有短柔毛。花小,杂性,黄色;圆锥花序顶生。小坚果扁肾形,不育花梗宿存,成紫色细长羽毛状。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山梁灌丛中。分布陕西、河南、湖北、浙江、甘肃、四川等地。 性味味涩,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毒,活血散瘀。治皮肤瘙痒症,跌打损伤,骨折,虚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栌根拼音Huánɡ Lú Gēn 英文名Root of Pubescent Smoketree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光叶黄栌或毛叶黄栌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tinus coggygria Scop.var.cinerea Engl.2.coggygria Scop.pubescens Eng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1.光叶黄桥 落叶灌木,高2-4m。树皮暗灰色,鳞片状;小枝灰色,生有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短;叶片倒卵形或卵圆形,长3-8cm,宽2.5-6cm,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或尤其叶背显着被灰色柔毛;侧脉6-11对,先端常叉开。圆锥花序,被柔毛;花杂性,径约3mm;花梗长7-10mm;花萼无毛,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2mm,宽约0.8mm;花瓣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宽约1mm,无毛;雄蕊5,长约1.5mm,花药卵形,与花丝等长;花盘5裂,紫褐色;子房近球形,径约0.5mm,花柱3,分离,不等长,果肾形,长约4.5mm,宽约2.5mm,无毛。小坚果,扁肾形,不育花梗残存,成紫色细长羽毛状。 2.毛叶黄栌 叶多为阔椭圆形、稀圆形,叶背尤其沿脉上和叶柄密被柔毛;花序无毛或近无毛而与光叶黄栌相区别。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700-1620m的向阳山坡林中。 2.生于海拔800-1500m的向阳山坡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耐半阴,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但不耐水湿。生长迅速,萌蘖力强。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6-7月果实成熟时采种,经湿沙贮藏40-50d后播种。幼苗抗寒力较差,入冬前需覆盖树叶和草秸防寒。也可在采种后沙藏越冬,翌年春季播种。分株繁殖:春季发芽前,选树干外围生长好的根蘖苗,连须根掘起,栽入圃地育苗,然后定植。扦插繁殖:春季用硬枝插,需搭塑料拱棚,保温保湿。生长季节在喷雾条件下,用带叶嫩枝插,用4×10-4-5×10-4吲哚丁酸处理剪口,30d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后停止喷雾,待须根生长时移栽,成活率较高。 田间管理 移栽时对树冠枝条适当剪短,以减少蒸发,利于成活。一般在春季发芽前移栽为宜。生长季节追施有机肥2-3次,促苗健壮生长。 化学成分毛叶黄栌木材中含纤维素(cellulose),木质素(lignin),戊聚糖(pentosan)。 性味苦;辛;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散瘀;解毒。主黄疸;肝炎;跌打瘀痛;皮肤瘙痒;赤眼;丹毒;烫火伤;漆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