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草《全国中草药汇编》:鸡娃草拼音Jī Wá Cǎo 别名刺矾松 来源蓝雪科小蓝雪花属植物小蓝雪花Plumbagella micrantha (Ledeb.)Spach的全草。夏季采收,晒干或阴干。 性味苦,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鸡娃草拼音Jī Wá Cǎo 别名蓝雪草、小蓝雪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刺矶松(《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陕甘宁青草药选》 来源为白花丹种植物小蓝雪花的全草。7~8月采茎叶,研末备用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有条棱,被稀疏的刺。上部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箭形或耳形而抱茎,全缘或近全缘;下部叶椭圆形或狭长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而成叶柄状,叶缘有不整齐的小刺。穗状花序短或成头状;苞片卵形;萼筒状,有腺毛,长于花冠,花后膨大,有5棱,棱间非膜质;花冠粉红色;花丝基部扩大。蒴果环裂。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地边、田间,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矶松素。 性味《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除疣痣,蚀恶肉。" ②《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杀虫止痒。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酒浸;或研末制成油膏涂敷。 复方①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鲜鸡娃草,捣烂成糊状,涂敷局部,每日二次,三至五日为一疗程。(《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疣痣、恶肉:蓝雪草茎叶,晒干碾末,调制成油膏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③治足癣、头癣、体癣、手癣:鸡娃草二两,加95%酒精适量,浸泡五天。外涂患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皮癣和鹅掌风:取鸡娃草2两,用95%酒精适量密封浸泡5天,滤出浸液。或用鸡娃草叶提取的有效成分-矶松素0.1克,加95%酒精适量,水浴加热使溶解,冷却过滤,再加酒精至100毫升,即成0.1%矶松素酒精溶液。亦可取矶松素0.2克,加少量氯仿溶解,用凡士林调匀制成0.2%矶松素软膏。以上3种制剂外用治疗63例手足癣患者,结果临床近期好转55例,无效13例。3种剂型的疗效近似,但以0.1%矶松素酒精溶液易为患者接受。治程中副作用极微,仅个别涂药后局部灼痛,停药后即行消失。如用药浓度过高,可引起原发性接触性皮炎。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娃草拼音Jī Wá Cǎo 别名蓝雪草、小蓝雪草、刺矶松 出处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丹科植物鸡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umbagella micrantha(Ledeb.)Spach[Plumbagomicrantha Ledeb.;P.spinosa Hao]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研粉。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或斜上,通常有6-9节,基节以上均可分枝,有条棱,紫红色或绿色,沿棱有稀疏小皮刺。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片披外形,长2-10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箭形或耳形而抱茎,全缘或近全缘;中部叶最大,下部叶片上部最宽,匙形至倒卵状披针形,愈向茎的上部叶片渐变为中部最宽至基部最宽,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由无耳(最下部的叶)至有耳抱茎而沿棱下延,叶缘具不整齐的小刺。穗状花序短或成头状;苞片卵形,膜质;等筒状,有腺毛,长于花冠,花后膨大,有5棱,棱间非膜质,先端5齿裂,裂片两侧有具柄的腺毛,结果时萼筒的棱脊上生出鸡冠状突起;花冠狭钟状,5裂,粉红色或淡蓝紫色;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花药淡红色,花丝白色;子房1室。蒴果坏裂,暗红褐色,有5条淡位条纹。种子红褐色。花期7-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500m的山坡、路边、沟渠旁、田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及四川、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白花丹素(plumbagin)[1]。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杀虫止痒;腐蚀疣痣。主体癣;头癣;手足癣;神经性皮炎;疣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成糊状,湿敷局部;浸酒涂;研末制成油膏涂敷。 各家论述1.《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除疣痣,蚀恶肉。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