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茎《中药大辞典》:牡荆茎拼音Mǔ Jīnɡ Jīnɡ 别名牡荆条(《安徽药材》)。 出处《别录》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枝条。 ①《别录》:"疗灼烂。" ②《本草拾遗》:"治灼疮及(’及’一作’发’)热焱疮有效。" ③《安徽药材》:"治喉痹肿痛。" ④《江苏植药志》:"内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肤病,消疮肿及风湿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复方①治风牙痛:牡荆茎同荆芥、荜茇煎水漱。(《纲目》) ②治脚气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永类铃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牡荆茎拼音Mǔ Jīnɡ Jīnɡ 英文名Stem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 别名牡荆条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1-5m。多分枝,具香味。小枝四棱形,绿色,被粗毛,老枝褐色,圆形。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稀为3,中间1枚最大;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通常被柔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果实球形,黑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肺;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消肿止痛。主感冒;喉痹;牙痛;脚气;疮肿;烧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疗灼烂。 2.《本草拾遗》:治灼疮及(及一作发)热焱疮有效。 3.《安徽药材》:治喉痹肿痛。 4.《江苏植药志》:内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肤病,消疮肿及风湿等。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