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木枝梢《中药大辞典》:桤木枝梢拼音Qī Mù Zhī Shāo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 性味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性凉,味苦涩。" 功能主治清热降火,止血止泻。治吐血,衄血,水泻,痢疾,黄水疮。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降火,止水泻。治吐血、衄血。" ②《四川中药志》:"治黄水疮。夏日以本品当茶服。可防水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复方①治鼻衄不止:桤木枝梢、栀子花。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水泻及痢疾:桤木枝梢、六合草。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毒蛇咬伤:牛屎树嫩叶适量,捣敷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桤木枝梢拼音Qī Mù Zhī Shāo 别名桤木梢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nus cremastogyne Burk.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30-40m。树皮光滑,灰色;枝条灰色或灰褐色,无毛,幼枝有短柔毛;芽具柄,有2枚芽鳞。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几无毛;叶片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4cm,宽2.5-8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上面疏生腺点,幼时疏生长柔毛,下面密生腺点,几无毛,脉腋间有时具簇生的髯毛;侧脉8-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单生,下垂,长3-4cm,每一苞片有花3朵;雌花序球形,每苞片2朵花,无花萼,小苞片附着于苞片上。果穗单生,下垂,长圆形,长1-3.5cm,直径5-20mm,果序柄细长,柔软,长2-8m,无毛,果苞木质,先端具5枚浅裂片。小坚果卵形,扁平,长约3mm,具膜质翅。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区的沟边或林中,常成群落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有栽培。 性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主腹泻;痢疾;吐血;衄血;黄水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鼻衄不止:桤木枝梢、栀子花。煎汤服。(《四川中药志》)②治水泻及痢疾:桤木枝梢、六合草。煎汤服。(《四川中药志》)③治毒蛇咬伤:牛屎树嫩叶适量,捣敷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衄血。 2.《四川中药志》:治黄水疮。夏日以本品当茶服。可防水泻。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