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中药大辞典》:青葙拼音Qīnɡ Xiānɡ 别名草蒿、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草》),野鸡冠、鸡冠苋(《纲目》),狼尾巴果、鸡冠菜、土鸡冠(《江苏植药志》),狐狸尾、指天笔(《南宁市药物志》),牛尾巴花(《山东中药》),犬尾鸡冠花(《闽东本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茎叶及根。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绿色或红紫色,通常分枝。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匝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叶柄,全缘。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分枝末端,圆柱状或圆锥状,长3~10厘米;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每花具干膜质苞片3;花被5,干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雄蕊5,花药粉红色,丁字状着生;子房长圆形,花柱线形,红色,柱头2裂。胞果球形盖裂;种子数粒,扁圆形,质坚硬,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于荒野路旁、山沟、河滩、沙丘等疏松土壤上;也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或栽培。 化学成分全草含多量草酸,生长2周时可达12.5%,以后逐渐下降到约9%。 性味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苦,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杀虫,止血。治风瘙身痒,疮疥,痔疮,金疮出血。 ①《本经》:"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 ②《别录》:"治恶疮疥虱、痔蚀、下部匿疮。" ③《唐本草》:"捣汁单服,大疗温疠、甘匿。" ④《日华子本草》:"止金疮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鲜用1~2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湿身疼痛:青葙子根一两。猪脚节或鸡鸭炖服。(《泉州本草》) ②治下消:青葙子全草一两。青蛙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痧气:青葙全草、腐婢、仙鹤草各五钱。水煎,早、晚饭前分服。 ④治皮肤风热疮疹瘙痒:青葙茎叶。水煎洗患处,洗时须避风。 ⑤治妇女阴痒:青葙茎叶三至四两。加水煎汁,熏洗患处。 ⑥治创伤出血:鲜青葙叶捣烂,敷于伤处,纱布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青葙拼音Qīnɡ Xiānɡ 别名草蒿;姜蒿;昆仑草;野鸡冠、冠苋、鸡冠苋、土鸡冠、狐狸尾、指天笔、牛尾巴花、犬尾鸡冠花、牛母莴;牛尾行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苏恭言其结角误矣。萧炳言黄花者名陶朱术,与陈藏器所说不同。又有天灵草,亦此类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osia argente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来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无毛。茎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绿色或红紫色,具条纹。单叶互生;叶柄长2-15mm,或无柄;叶片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外形,长5-9cm,宽1-3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渐狭且稍下延,全缘。花着生甚密,初为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项或分枝顶,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质,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红色,披针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状,花药紫色。胞果卵状椭圆形,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顶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扁圆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坡地、路边、平原较干燥的向阳处。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 化学成分全草含多量草酸(oxalic acid)[1]等。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杀虫止痒;凉血止血。主湿热带下;小便不利;尿浊;泄泻;阴痒;疮疥;风瘙身痒;痔疮;衄血;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1.《本草正义》:青葙,古人用其茎叶,以为燥湿清热杀虫之用。盖苦寒滑利之品,最善利湿清热而疏泄厥阴,是以专清血分。《本经》主邪气,亦即以湿热之邪言之。 2.《神农本草经》: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 3.《名医别录》:治恶疮疥风、痔蚀、下部疮。 4.《唐本草》:捣汁单服,大疗温疠、甘NI。 5.《日华子本草》:止金疮血。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