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钩子拼音Xuán Gōu Zi 别名沿钩子(《日用本草》),藨子(《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的未成熟果实。果实已饱满而尚呈绿色时采摘,除净梗叶,用沸水浸1~2分钟后,置烈日下晒干。 原形态悬钩子,又名:葥、山莓(《尔雅》),木莓(《尔雅》郭璞注),树莓(《日华子本草》),三月藨、吊杆泡、木暗桐、对嘴藨、薅秧藨、黄莓、大麦泡。 落叶灌木。茎直立,高1~2米,有钩刺,幼时有绒毛。单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有时3浅裂,基出3脉,上面脉上有柔毛,下面有灰色绒毛,中脉及叶柄常有小钩刺;叶柄长约5~20毫米;托叶线形,贴生于叶柄上。花单生或数朵生于小枝上,白色,直径约3厘米;萼片5,外面有毛;花瓣5,长圆形;雄蕊多数,分离;心皮多数,分离。聚合果熟时鲜红色,多汁。花期3~4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悬钩根)、茎(悬钩茎)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山坡、溪边、灌丛中。分布河北、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性状干燥的果实,全体呈圆锥形或球形,为多数肉质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圆锥状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表面灰绿色。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上部钝圆,底部扁平,有棕色的总苞,5裂,总苞下面常有细长的果柄,脆而易脱落。小核果易剥落,内含种子1枚,种子表面有网状纹。味甘微酸。以个大、饱满、粒整、色灰绿、无叶梗者为佳。 性味①《本草拾遗》:"酸。" ②《纲目》:"酸,平,无毒。" ①《本草拾遗》:"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②《纲目》:"捣汁服,解射工、沙虱毒。" ③《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痛风,外用涂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生食。外用:捣汁涂。 复方治遗精:山莓干果实五至七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