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和致平”中医防治疾病之纲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1-06-08

  “执和致平”以达和谐,是中华文化之灵魂,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灵魂。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健康,依赖于机体内部脏腑、气血、阴阳二气之和谐。如外感天地之间风、寒、湿、暑、燥、火六气之太过,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或嗜酒肥甘,饥饱失宜,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机体失去平衡和谐,则疾病自现。中医学治病的主要法则,即是通过药物等各种方法,使阴阳二气恢复平衡、协调,生生之机功能正常,则疾病自愈而不复发。故“执和致平”调理机体阴阳二气,是中医防病、治病之纲。

  中医学治病,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了很多治法,但总不离调和阴阳二气之和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即说明,任何疾病,都是阴阳二气之失调而不和平,察其所在而调其和平,即是治病求其本。如何协调阴阳,以达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尽平,长有天命。”这说明中医学在治病方面,首先要辨证,判定疾病之阴阳偏盛,病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然后才能立法。疾病的部位有内外之别,感邪有微甚之不同,性质有寒热之分,临证应谨慎遵循阴阳之道理,选择有利的治疗方法,才能万举万全,使气血和平,保天年而长寿。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任何疾病,尽管其病变部位与性质有所不同,但均可导致气血紊乱,促使有关脏器功能失调。脏器功能失调,又可促使气血紊乱。二者恶性循环,将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段经文,说明疾病和气血之关系,气血条达和平是治愈疾病的主要法则。即查病机时,首先通过辨证,查其所属,是表证,是里证,是实证,是虚证,同时又要察看大气有无风、寒、燥、湿、热之五胜对发生疾病的影响。在治则上使血气疏通,条达通畅,机体功能自可和平,而疾病痊愈。对疾病的原则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这段经文说明了各种疾病导致人体有关脏器失去平和,功能失常的一般正治原则。适事为故,即适可而止,务使人体各种功能平衡、和平,治勿太过与不及,以防留邪为病。须要注意的是,阴阳变化常是异常复杂的变化,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寒热交错,湿热蕴结,一种病多涉及几个脏器的功能失调等。对复杂重病,在调和阴阳的治法上,除《内经》有原则性的论述外,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和创新。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之健康,就是阴阳二气在人体脏腑、气血及四肢百骸和谐作用的结果。人体疾病的产生,是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各个部分,阴阳二气失去和谐而造成,而各种治法都是促使人体阴阳二气在体内各个部分恢复和谐,也就是说,“执和致平”是中医防治疾病之纲。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