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2-10-19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这些中医学生命理论体系赖以构建形成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思想内涵呢?《黄帝内经》的答案是:“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其气象历法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这些中医学生命理论体系赖以构建形成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思想内涵呢?《黄帝内经》的答案是:“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其气象历法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天文学是观察研究宇宙天体万象的时空分布、运动状态、结构功能,以及起源演化过程等的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天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历法纪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地理学研究的目的除了总结自然界山川陵谷风貌物产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总结不同地域环境中气候生命万象的时间演化变迁规律。人事是指研究人体生命发生存续过程机制及其社会活动秩序规律的科学。

  作为以防治心身疾病、保护生命健康为宗旨的医学文化,需要了解掌握各类人事知识,在今人看来是容易理解的。不过中医学为什么将以气象历法学为根本目标的天文地理学知识置于医学文化的必备地位,甚至是比人事还重要的位置上呢?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思想及其临床实践体系,深深根植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土壤之中。

  一门医学文化知识体系总是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病因学体系,主要研究致病因子及其致病特点;二是生命学体系,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生理病理规律及其发生形成机制;三是临床实践体系,主要研究疾病的防治技术。而中医学这三个方面内容,究其实践思想基础,皆离不开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所以要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实践体系,不仅需要“中知人事”,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首先,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的思想理论实践基础是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如《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本体就是质性同一的元气,“两仪”指太极元气化生的天地阴阳,“四象”指四时阴阳五行,“八卦”的哲学本体是天地四时六气。《周易·系辞》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阐释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上古先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于身,远取外物”的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认知途径建构形成的。

  第二,脏腑理论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脏腑的位置观、功能观、表里观、数象观等只有站在基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基础的四时阴阳五行哲学观基础上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第三,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蕴藏在太极元气理论之中。命门三焦学说早在《难经》中就已经形成,但该书仅就命门三焦医理思想作零散简约论述,而对形成过程未及丝毫,结果使得秦汉以来,这一重要理论体系一直不被后人认识理解。直到明代,因缘于理学太极宇宙本根观理论的启迪,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才得以重新阐发。如张景岳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所以,要深刻理解命门三焦理论的思想内涵精髓,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而要深刻理解太极元气学说,其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文化背景无法回避。

  第四,经络学说是临床实践经验与阴阳六气学说相互结合的产物。经络学说的认知基础无疑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但是其后来的理论化及其系统化又是建立在四时阴阳六气学说基础上的。如《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经络学说,了解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正确了解阴阳六气学说的思想内涵,其天文地理及气象立法学文化背景一样必须。

  第五,伤寒六经理论构建形成的哲学思想是基于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伤寒论》六经理论以表里内外、升降沉浮、寒热虚实、时空传化、三焦脏腑等的区别作为构建分别定义六经病症学的基础。而指导《伤寒论》六经病症学构建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四时阴阳六气学说。要深刻理解《伤寒论》六经理论立论的思维逻辑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掌握天文地理学基础的四时阴阳六气学说是一个基本前提,所以《伤寒论》开篇即强调说说:“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第六,致病因子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四时阴阳合和制化的产物。六气致病各有特点,风气易侵犯人体肌表,多致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寒气多使经脉拘急,临床上常见挛急疼痛以及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湿气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运行,形成沉重、重着、黏滞等临床症状;燥气多伤津液,易使皮肤孔窍脏腑等现燥涩不畅之症;火气易迫津外泄而损伤人体气阴,出现高热、体倦、乏力、少气等症状;暑气伤人多致高热神昏以及大汗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要深刻理解六气致病机制,从四时阴阳角度懂得其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属性特征非常必要。

  第七,人体气血精液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变化的影响。气血精液是营养人体后天生命的精气基础,而气血精液在人体的运行输布状态深受昼夜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人体昼夜四时气血精液的这种运行变化规律机制只有在准确把握昼夜四时气候特点及其致病规律机制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