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1-09
  他们都是蜚声津冀的名医,均出生于1912年,如今故去,却经历各异。在谈起哈荔田、何世英和郭霭春三位津门中医大师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逝去的背影组成,有人来去匆匆、两手空空;有人则步履铿锵、造福桑梓。三位先生一生以育人、救人为己任,直到走进历史,义无反顾。”回顾他们的从医岁月,记者对中医传承感悟很多。
 
  打破“术不传三代”的哈荔田
 
  他一生以自己是布衣中医为荣。晚年拒绝出专家门诊,在家为广大患者义诊。在突发疾病去世当天,还给20余位病患诊治疾病。
 
  哈荔田(1912~1989),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学家、教育家。
 
  都说“术不传三代”,但哈氏一门却皆为名医。哈荔田幼承庭训,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中医经典,10余岁已入道,随父侍诊。后入北平国医学院,亲受施今墨等名医的点拨,24岁便已悬壶津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创建天津中医学院,为首任院长。同时,他在中医妇科治疗领域颇负盛名,获得“南罗(元恺)北哈(荔田)”的美誉。
 
  哈荔田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捍卫发展中医事业,是我国反对消灭和歧视中医事业的首倡人之一;奠基天津中医高等教育;发起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
 
  面对这一项项足以让中医后学仰止的成就,记者心生感叹。与大师相比,当今的大多中医药学子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从小建立的深厚学术基础、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思辨(变)能力。虽在学校学过几十门专业课,却缺乏实践,难以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药。
 
  偷学来的名医何世英
 
  他早年卖杂货,拉黄包车,当苦力,甚至还进过东北讲武堂当学生,后作为书童走进北平华北国医学院。
 
  何世英(1912~1990),中医学家、中医脑病学科奠基人。
 
  正因为有坎坷的幼年经历,何世英非常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在照顾主人之余,天天站在教室外偷听。日久被施今墨先生发现,与之谈论中医问题竟对答如流,特许进入教室听课,此后亲随施今墨数年而成。在天津首届千人中医执业执照考试中荣登榜首,一举夺魁。
 
  他一生行医58载,在内、妇、儿科诸领域均有所创建,首创全国中医脑病内科,建立了中医治疗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研制出一系列脑科病常用制剂。
 
  记者以为,与何世英相比,今天很多中医学子缺少对中医学的赤诚之心,没有全身心投入的毅力。而且在现代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干扰多于专注,自疑多于自信。因此,在讲求专注与悟性的中医学领域难有建树。
 
  “秀才学医”的郭霭春
 
  7岁入塾学习经史之学,21岁在天津崇化学会教授《论语》、《左转》,24岁开始著书并由商务印书馆等处出版,后因病学习中医4年而成。
 
  郭霭春(1912~2001),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
 
  他博学多识,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他深研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在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上,他主持的“《素问》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在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较之郭霭春,今天很多的中医学子缺少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笔者以为,这不简单是表面所指的经史子集、四书五经,而是传统文化孕育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方法。
 
  明确差距才能找准方向
 
  管窥三老不同的从医之路会给后人带来启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法复制的。相对他们而言,很多中医后学缺乏坚定的信念、传统文化根基和临床思辨能力,即使有机会跟名师学习,也无法很好地传承学术珍宝。
 
  由此,记者认为要传承好老中医的学术成就,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完成。
 
  首先要学“业医之术”。不能满足于学会老中医临床擅用的一方一药、一针一穴,不可贪求速成。要学习老中医的临床思维模式,以及把理法方药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学习随机应变的临床应对法则。
 
  他们遇到新问题会如何联想?那“灵光一现”从何而来?这背后的玄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思维模式在悄悄起着作用。突破传承障碍的方法就在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学会从它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分析疾病、指导临床。
 
  其次要学“治学之术”。记者也曾研读《内经》,但满目都是深奥难懂的问题。每一个简洁的词汇后面都隐藏着庞杂的知识体系,涉及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内容。比如,古代神话中雾神的名字叫“丰隆”,而丰隆穴又是针灸化湿祛痰的要穴,借鉴神话的描述能否对临床有所启发?
 
  因此,要了解名老中医的知识结构,学习他们从不同领域感悟中医药的方法。古人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研习中已学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印证、相互诠释、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再运用到中医领域,自然游刃有余。这一点应是现在中医学子努力完善的。
 
  第三是学习“为人之术”。因为,老中医精业、敬业的态度是一辈子持之以恒的动力;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生准则是学识得以持续增长的保证。
 
  何世英曾给自己的孙子定下行医的准则:一要速效,立竿见影才能生存下去。二要价廉,何世英曾用8分钱的药治好一例疑难杂症;降低治疗成本的过程就是术业精进的过程。三要交待细、不贪财,每次治疗后患者会有何变化都应了然于心并详细告知,治不了的不挣一分钱。以上原则,貌似行医之法,实是为人之术。
 
  这三方面联系紧密却又层层深入,互为基础,是我们得以传承老一辈中医药专家成就的必经途径。记者坚信,对传承老中医的精髓而言,学习他们的为人之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能学一时而无法传一世,更谈不上成为新一代的名中医。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