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不仅决定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各种价值观交融与碰撞的今天,中医药事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 何谓中医药文化 “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综合各家对“文化”的释义,可以发现,时代、民族、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人们很难达成一个对文化概念的共识,不同的群体各有其信奉的不同文化,但其基本内核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外显的是其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创造物。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同样也是莫衷一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 中医药文化分三个层面 按照学术界一般观点,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有学者将它概括为心、手、脸三层面。“心”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 人们对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看法不同,决定了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不同。 中医学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是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变易的系统有机论思想的源头。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并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滋生制约关系,其他如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和五行之气说明人体、疾病与自然气候的联系,以“六气(指人体精、气、津、液、血、脉)源于一气”说明人体各种生命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病皆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等。 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2.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思维方式。 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如《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专意状态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 象数思维是通过意象性的概念、符号、数量等象数模型,通过象征、类比、类推的方式来把握认识对象,阐释有关天地人三才,宇宙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运动变化度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中医“气”、“阴阳”、“五行”、“藏象”、“证”、“本草”等概念的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 3.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 “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 4.仁心仁术的道德观念 “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结合各个医院自身的历史、地域等特点形成医院的精神和灵魂,熔铸在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中,并以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落实在行动和创造物当中加以体现。 为总结研究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从精神、行为、物质等层面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面向公众发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那么,什么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总结和凝练出一个社会大众都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既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现实需要,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提振中医药工作者精气神的不竭源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2009年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仁、和、精、诚”是高度浓缩了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为凝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范例。也许,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也许并不是如“仁、和、精、诚”这样的高度浓缩。毕竟,浩若烟海的中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历史沉淀中,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及思想,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气候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更是构建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之举。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任务,并部署了工作举措。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作为中医药工作者,我们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下更大的力气,面向社会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积极构建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刚刚获得“2012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的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组,就是一个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典范。它虽为地方台所办,但影响力却遍及全国,对于推广中医药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更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学代表性著作中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于有争议的学说、概念等,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学古而不泥古,继承后创新,我们要结合具体临床实践,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法,走出一条中西医并重的路子来,使中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满足多元社会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信有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必然能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中医药文化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