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讲:“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笔者在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发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不仅针对湿邪致病是法宝;针对其他邪气致病——特别是久病者,“阳气内蒸”都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讲,中医的邪并非确有其物,而是“审症求因”求出来的。所以,所有停痰、积饮、凝寒、瘀滞等导致疾病缠绵难愈者,皆可以判断其有湿邪存在。这样针对顽湿的“阳气内蒸”原则,就升格成了所有顽固难治疾病的总治则。 从汗的角度来谈,如何能做到“阳气内蒸”,就是泄、而“不骤泄”。 汗控制在泄与不泄之间,就完成了体内的“阳气……充满流行……邪自无地可容”。 汗之泄,是为了“给邪出路”,不至于郁。 汗之不泄,是为了“阳气……充满”。 如蒸馒头,锅下之火不能太猛,太猛则水很快都变成蒸汽泄出去,水耗尽馒头未熟;火也不能太小,太小则不能形成蒸汽充溢的状态,水为死水而馒头还是熟不了。只有火和水的和谐配合,才能达成水火消耗最少,而蒸汽充溢,馒头成熟的结果。 火蒸于水则为汽,体内也在发生着类似的过程——“阳加于阴谓之汗”。 持久的正常出汗,是人体内水火和谐、维持体内稳态的结果。 银屑病患者的汗出过多可以见于两种情况:一为局部汗多,以头部、胸背、腋下、手足心汗多为常见;而四肢伸侧、特别是下肢伸侧及脚踝常常无汗。另一种为除了有银屑病皮损的地方,全身都汗多。 对于这两种情况,都应该以止汗为首要考虑。 局部和整体汗多,都会导致汗出无效——因为没有“阳气内蒸”的过程,顽湿是不会“移营拔寨”的,顽湿不动汗空泄,于是称之为汗出无效——无法导邪外出。 明白顽湿需要“阳气内蒸”,汗多需要止汗而促成正汗,则顽固性疾病治疗便找到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