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近代中医学家、教育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衷中录》)。他学术上不落前人窠臼,善治疑难危重病证,尤精于调理冲气。笔者兹就其调理冲气之论,略抒己见。 冲气上逆之说,出于仲景。张锡纯经多年临床体验,认为“冲气上逆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且谓即有识其病者,因未洞悉病因,其治亦不尽合辙。遂撰《冲气上逆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之文,为时医指点迷津。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张氏据《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语,加以充实。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为气血汇聚之所,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男女均有,主生殖发育。 张氏所论冲气,除女科“五冲汤 ”外,其余多散见于内外中风、喘息、吐衄诸门。究其病因多因虚所致。按“冲脉隶于阳明”之理,大意为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转而上逆,见腹胀、嗳气、呃逆诸证。还指出“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 观《衷中录》“加味麦门冬汤”之跋语:指出少阴肾虚与阳明胃虚,其气化皆不能下行以收摄镇安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因冲气为病涉及多个脏器,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殊,故张氏治冲有理冲、安冲、固冲、温冲诸法。今仅浅论镇冲、降冲、敛冲者,因冲气为病多涉及肝、胃、肾,与唐容川“治阳明即治冲也”、“治肝即是治冲”、“安肾气即是安冲”之说基本吻合。 镇冲 镇冲者,镇肝阳之有余,以平冲逆之气。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冲和条达之性,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忌抑遏而喜疏泄。然须肾水阴血以濡养,方使刚劲之质为柔和之体。若肝阴肝血亏损,或肾阴不足,木少濡涵,复加肺气不降,均可导致冲气上冲之证。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以统摄下焦气化使之息息归根。 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因肝气恣横。”且因“乙癸同源”,肝阳亢者肾阴必虚。阳亢者,所谓“肝阳吸其肾阴,”从而加重“肾虚不摄,冲气上冲”之病理。更有素体虚弱,见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者,其治亟宜镇冲。 如《衷中录》有参赭镇气汤,功能降冲逆之气,挽将脱之元阳。主治“ 肾虚不摄,冲气上冲,致胃气不降”之证。方中以人参之补,配伍压力最胜之赭石,且借其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亦“ 旋复代赭石汤之义”。复以山茱萸、芡实、山药等酸涩之品以敛固下元,使冲气归宅。(张锡纯言) 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使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致血随气逆升,此时亟宜予镇肝熄风汤。方中重用牛膝折其亢阳,引血下行;合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此四者共为急则治标之法。复佐龟板、白芍、元参、天冬等滋阴补肾以济之,使阳不亢而肝风自熄。方中龟板、牡蛎、赭石(铁锈)天冬、元参等,寓“介类潜阳,重镇理怯,酸甘化液,厚味滋阴”,治营液重虚,风阳上冲之意。 肝性刚愎,喜条达而恶抑遏,纯用镇压,或激发其反动之力,故加茵陈、麦芽、川楝疏泄肝气,“以将顺肝木之气。”此乃镇肝潜阳并用,滋阴疏肝兼投,标本齐治之良方,至今仍为医界所常用。张氏于《论脑充血可预防》文中,所附之“建瓴汤”,与该方大体相同,可参阅。 降冲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且运行不息,即王孟英“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之说。气的运动形式甚多,张氏据《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旨,认为升降出入,关系到人之生长壮老己。因而根据该观点以调气。气虽有宗气、中气、元气、大气多种,张氏独取冲气者。因冲为奇经八脉之一,上隶于阳明胃经。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其所以不下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胃气失洚,冲气上冲,久之兼证歧出,可致呕吐、呃逆及吐血、衄血等病证,治宜降冲。 张氏治因胃气冲气并而上冲之呕吐,以“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且遵《内经》经旨所示,“治吐衄者,原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而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若也。”如薯蓣半夏粥治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以致呕吐不止者,以半夏安冲为主,并辅以山药。山药在下“大能补肾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自飞门至魄门,一气贯通而无窒碍。如因暴怒气逆或肾虚不摄,皆可使冲气上干,致胃腑之气不能息息下行,反逆而上冲。 张氏谓“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且总结赭石治胃气不降之“特长有六”,大抵取其重坠之力,引胃气下行,镇安冲气,制肝之横,有益于血,无损于气。但须轧为细末生用。 张锡纯用半夏颇多讲究,《药物篇》载:半夏辛温有毒,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用治痰湿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用时必令人以温水淘洗多次,至全无矾味为止。因多次淘洗药力大减,又须加重药量。张氏鉴于“药房半夏制皆失宜,”自制清半夏备用。谓“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服之)未有不止者”。 若因性急暴怒,或肾虚不摄,冲气逆上,胃受肝胆冲气排挤,其势不能下行,反上逆而致呕哕、呃逆、吐衄诸证,因医者“不知其病因在胃腑之气上逆不降”,故久治不愈。其治“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若也”。 查《衷中录》治吐衄之寒温“五降汤”中,除降逆之赭石外,皆用兼能凉血之白芍者,因白芍其性凉多液,善养阴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此论堪称张氏之特识。 敛冲 敛者乃敛涩其耗散之气,防其滑脱,属补剂范畴,多用于救脱。盖脱者,乃阴阳气血不相维系之证。张锡纯谓“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元气发源于肾,而肾主闭藏,是元气与肝肾皆互有联系。肝主疏泄,能条畅气机,张氏认为元气赖肝以敷布,肾气亦赖肝以疏行。如肝虚疏泄太过,能耗散肾气,泄损元气,因而出现下焦真阴亏损,以致“肾气不敛,冲气上冲”之病患。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所以统摄下焦之气化,使之息息归根。今因肝虚,元气外脱,而见往来寒热,虚汗淋漓,目睛上窜,或喘逆怔忡,气虚不足以息,胸膈满闷,脉虚大而弦等“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及“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等凶危立见之病机。治宜亟予力挽狂澜之剂,冀转危为安。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对此等证,《衷中录》中之来复汤与镇摄汤,皆救“势危欲脱”之剂。二方可参合使用。方中重用山茱萸“收敛元气,固涩滑脱”。复以龙、牡敛戢肝气。且谓“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阴阳气血之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药物篇》有用萸肉四两爆火煎服,救喘汗“似无气以息”之危证。因下元虚埙,冲气因虚上逆,用人参大补中气,即以重镇降逆之赭石合半夏以济之,使其导之归元。复以性凉,善泄肝胆郁热之白芍,助其敛固冲气。且白芍甘草合用,为《伤寒论》“育阴之妙品。合之为肝肾两补之剂,益气敛冲固脱。 上述三法不能截然划分,因人之生理、病理多相互连系,治疗上亦当有别,但须详审病机。如“胃气不降”之病机,宜辨肝、冲之抑或肝冲并见。又如谓桂枝“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等。总之《衷中录》调治冲气之内容极丰富,当于临床实践中细心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