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10-09

  协和有著名的三宝,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一说是:图书馆、病历、名教授;而另一说则是:图书馆、病历、严格的住院医培养制度。而“名教授”及“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个“熏”字。

  协和是怎么“熏”出优秀的临床大家的呢?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著名儿科专家、今年99岁的周华康教授,曾回忆起自己做实习生时的一段经历:一次,主任教授查房,查到一个肾盂积水的病人,内科的著名欧洲教授斯乃博(Snapper)大夫问周华康,是否摸到了病人的肾脏?周如实回答没有。他又问是怎么摸的,周当场做给他看。斯乃博教授于是手把手给周示范,并告诉这位实习生,肾脏是不容易摸到的,必须两手配合,左手放在腰部,右手放在肋下,当病人深吸气时,左手上托,右手下压,就可能触到圆形的肾脏下端。周老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时说:“他在很多医生面前,花时间教我摸肾脏的方法,就是为了教育大家,查房时不要脱离病人,高谈阔论,要结合病人,抓好基本功。” 

  是啊,在这样一种治学严谨,由上及下,一代代坚守传承,处处为表率,处处有榜样的氛围下,有谁会不严于律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呢?联想到中医的传承,亦能体会出“熏”的重要性。

  古时中医传承,一直是以师承为主流。而师承教育在择徒、拜师方面皆有一定标准。强调生命至重,而“士之才有厚薄”,故医非人人可学;崇尚“师严道尊”,若受师不卒,则使术不明,故医非人人可教。长桑君重人品,以秦越人“非常人”为标准;朱丹溪重实践,遍访名医,师从罗知悌而得真传。择徒注重德、才、智:以德为先,得其人乃传;以才为要,得其人必传;德才兼备,以智为补。拜师讲究学、验、专:学识圆满,为天下师;有验于己,乃后可传;医贵专门,专可为师。中医传承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越数千年,师承为其关键。或口传心授,或著书教习,不仅使中医得以延续,而且在传承中代有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历代医家对传承择徒、拜师标准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传承既是一项服务大众、造福人类的普及性工作;同时,由于中医学的专业性,必然要对传习者有所选择,只有传者得其人,承者得良师,中医药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相信所有中医大家都是从这近乎严苛的择徒、拜师标准中将中医从师辈手中接过,尽力完善和发展,再交付给下一辈去传承与发扬。

  “熏”之一字包含了老一代协和人对后辈的指导和教诲。这种指导和教诲,有业务上的严格要求,有思维方式上的循循善诱,有职业信仰上的坚定不移,以及如何面对病人,这其中体现最深的是病历书写的“三基”与“三严”。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这“三基”、“三严”,道出了临床工作的根本法则。

  中医也是如此,“望闻问切”四诊应当掌握,其中每一诊都会因辨识不细心而发生疏忽错漏,累及辨证,而辨证论治以阴阳为总纲,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辨证的基本知识若不扎实,又会对病患的治疗及预后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笔者有所欠缺的部分,在校期间未有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使得在临床实习阶段感到非常的吃力,在疾病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等多方面都会有所疏漏,甚至错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增强对“三基”的学习与掌握,减少在“望闻问切”四诊方面的疏忽错漏,尽力完善每一份住院病人的病历,每一次的病程努力做到文辞流畅,言之有物,记载翔实,叙述清楚,分析恰当。“三严”更是要时刻记在心中。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医学是病床边的艺术,是一门严肃的艺术,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