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新华网报道了近日轰动的浙江温岭杀医案,在同情医生、同情患者之余,笔者在想,如果医学可以更多地接纳中医“以人为本”的思维,那么也许这起医学悲剧本可以不发生。 让我们来粗略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连某某鼻子患病,去年3月越来越严重,呼吸不畅,还经常头痛,于是就去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医生说他是鼻中隔偏曲和鼻窦炎,就住院做了一个小手术,一个礼拜后出院。刚做完的时候,症状有所减轻,但四五个月后,他就经常抱怨鼻子又呼吸不畅,头疼,睡不着觉。去医院,给他开刀的医生检查后认为手术做的很好,CT也证实了手术的效果(注意:是针对鼻中隔偏曲的效果,而不是患者病症的效果)。连某某认为医生在骗他,就去找别的医院和医生看,又拍了好几张CT,都说没问题。于是连某某情绪开始变得暴躁。一面是病灶解除的医学评价,一面是自身难受的主观体验。由此引出怀疑、愤怒、仇恨,最终酿成2013年10月25日发生的浙江温岭患者杀医致1死2伤的惨案。 与其说患者在杀医泄愤,不如说患者在对医学表达自己的愤懑。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如何避免相似的血案再次发生?疏理细节时,笔者发现,给连某某主刀的医生说,沟通时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客气的,自己感觉没有不耐心或者说过不好听的话。“不过当时没有意识到他特别敏感,我后来也反思,觉得自己多是只关注了病情,没有注意到他的内心感受。” “只关注了病情,没有关注患者的感受。”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什么叫病情?笔者认为,病情不只是解剖认为的实体的变化,还应包括患者的主观身体不适和内心的感受。 在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进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后,实际指导基层临床的依旧是生物医学模式时代旧的思维方式。当面对患者的主诉时,现代医学实际的思维方式还是找病灶,相应的治疗就是纠正病灶;而中医学实际的思维不仅关注病灶,更会分析患者的心身失衡之处所在,以及身体对于外界环境的不适应,相应的治疗是调节气血心身,使之恢复平衡,治疗时不仅有药物或者手术,更有针对人的主观感受的综合治疗。 所见所闻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患者出现某些症状,于是在现代医学思维的指引下,找出了某些客观指标的异常与之对应,但是在手术,或者药物,或者其他对征(指征而非病症)的治疗后,客观指标得到很好的纠正,但是患者的主观症状依旧。这时候怎么办?有人继续找相关异常指标。但是如此反复,主观症状一直存在者不在少数。 我们把这种治疗叫做“努力找病”(语出国医大师陆广莘)式。而真正的治疗其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长治久安”的。让人生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质量,越来越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才应该是医学的真正目的。 应急治“病”是医学的一项职能,而让人更长久地健康应该是医学更重要的职能。这个血案里,医生和患者关注更多的都是病灶,却没有关注病人本身——医学关注病灶,认为病灶去除了,医学的任务就完成了;而患者同样按照现行医学的逻辑关注病灶,为什么病灶解除了并且都说解除得很好,但身体还是觉得很难受呢?这便是这起杀医案不容易打开的死结。 尽快地改变现状,推广中医学传统的“以人为本、长治久安”的思维,应该是最现实的方法。(作者单位为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