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是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夏桂成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以及推导阴阳运动的太极八卦理论得来。 所谓心者,君主之官,是脏腑经络的主宰者,同时包括脑(脑为元神之府)。肾者,为生殖之本,天癸之源,阴阳之宅,生殖之精卵亦来源于肾。子宫者,为女子所独有的器官,生殖的主要脏器。 夏桂成认为,子宫之排经、受孕、分娩,肾之分泌天癸、精卵,均与心脑神明有关,特别是女性生殖方面阴阳消长转化的主要调节功能必须在“心肾子宫轴”的纵横反馈作用下形成。 子宫的调节作用 子宫是女性的特有器官,主要功能在于藏泻。子宫正是通过藏泻来调节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藏者,闭阖也,具有五脏的功能;泻者,排泄也,开动也,类似六腑的作用。因此,后人有似脏似腑,非脏非腑,属于奇恒之腑的说法。 夏桂成认为,子宫之所以具有这些特殊的功能,正是为了适应调节月经周期与生殖节律的需要。藏者,藏精气,包括阴水津液等物质和胚胎。而泻者,排除瘀浊,包括陈旧性的阴阳癸水、气、血液等物质,亦包括娩出胎儿。泻而不藏,藏而不泻,泻为了藏,藏之坚固,泻之顺利。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泻即排泄经血,泻除有余,祛瘀生新,让位于阴长;如泻之不足,排泄不利,所谓留得一分旧血,影响一分新生,以致阴长不利也,必然影响子宫之藏。故行经期之泻,是由阳长至重,重阳必阴的转化结果。但也与子宫的局部调节有关,因为子宫加强收缩,可以“完全干净、彻底全部”地排除有余,以利于阴长新生。 经后期阴长为主,子宫行藏的作用。只有藏之坚固,才利于阴长的发展;而且藏者,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如五脏之产生阴阳癸水的作用,以弥补阴之不足。经间期重阴必阳,子宫开放,因行泻的作用,排出精卵,同时亦排出过多的阴津浊液,排除有余,让位于阳,此乃泻之正常,排卵顺利,才能开始阳长。如若泻之不利,亦将影响阳长。 经前期阳长为主,子宫又起行藏的作用。藏的坚固,才有利于阳长运动,所以藏是为了促进阴阳的滋长,泻有助于阴阳的转化,转化的目的在于排除有余,排除陈旧性的瘀浊水湿,才能转化为新的阴阳滋长。 当阴阳滋长太过时,子宫又可通过藏中之泻,排除一些有余,使之处于正常。当阴阳滋长有所不足之时,通过子宫之藏的生新,以弥补其不足;转化期中重阴重阳亦有时存在太过不及者,亦赖子宫之泻,以及泻中有藏的功能,纠正阴阳间偏盛偏衰,使之调节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从而保证阴阳转化节律的进行。 心肾交合的调节 心肾相交,实际上意味着水火阴阳的交合,只有水火阴阳的交合,才有可能推动阴阳消长转化运动的发展。因而阴阳的交合,水火的统一,形成了太极阴阳的圆,也就产生了月经周期中的四期。 阴阳在交合的情况下,形成圆运动规律,但在具体的运动变化中,又必须借鉴后天八卦学说;心肾相交,实际上亦是后天八卦中坎离既济,说明后天八卦与心肾相交的密切关系。 后天八卦与心肾的关系 后天八卦是以坎离卦(或称离坎卦)为中心轴,而离者与心有关,坎者与肾有关,离者为火,坎者为水,坎离既济,亦即水火相济也。水火交合,不仅推动阴阳运动的发展变化,而且是维持阴阳平衡的所在。因此,应用后天八卦学说,可指导研究和分析心肾,包括子宫轴主调下的阴阳运动及其变化规律。 后天八卦图,相传由周文王所制,故又叫“文王八卦”,它的产生是取象的结果,所谓“取象比类”,是古人采用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八卦的产生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明易学八卦是从具体事物概括出来的。卦象产生后,不再代表个别具体物象,可概括同类事物;卦象被看成抽象的逻辑符号,帮助人们以“类族辨物”,既别其异,分析事物的特性,又统其类,概括事物的共性。 八卦是对宇宙自然,人体全息现象的抽象概括,是天、地、人三才统为一体的精辟阐述,亦包括天干地支的运气学说在内。不仅用它解释推演体内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而且运用它推演整个自然界生物钟运动规律及其对人体内部的影响。 后天八卦是以离坎(或坎离)为中心轴的,而心肾子宫的生殖轴,也是以心肾为中心的,心肾与离坎密切相关;离居南方,属火,常可称为离火,心居上焦,亦属火,常称为心火,与离火相一致。肾居下焦,亦属水,坎居北方,属水,常可称为坎水,肾水坎水相一致。 离坎相济,心肾相交,才能推动和调节阴阳运动的正常发展,以及维持在一定的生理平衡范围内,且坎中之水,即天癸之水,亦即是《傅青主女科》所谓之肾中之水,月经来之于肾水,在前人的诸多论述中,均指天癸为坎中之水。 之所以重视后天八卦,夏桂成认为月经周期的演变,是与太极阴阳钟(如环无端)密切有关,而太极阴阳钟又与阴阳八卦有关,阴阳八卦正是演算、推导阴阳运动及其节律有关的变化,包括奇偶数律在内。 因为每一个女性,受先天遗传、地理环境、气候影响、生活习惯、肤色人种等的不同,虽然在总体运动规律上有共同性、一致性,但在具体的演变运动中,又各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个体内部的特异性。即“7、5、3”奇数律的特异性,亦包括“2、4、6、8”偶数律在内。 在后天八卦中,坎离既济,水火相交,就等于心肾相交。对于肾水心火相交,这里尚有一个问题要说清楚。 即心火在上,肾水在下;火性炎上,缘何下降,此火中有水,阳中有阴,水性就下,故引导火之下降。肾水下降,缘何上升,此乃水中有火,阴中有阳,火性上炎,自然可以促之上升也。 心肾两脏,原本就有双相调节的作用。而今心肾相交后,彼此间相吸相依的作用,自然会有升者引之以降,降者引之以升,该升时升之,该降时降之。需要上升时,即降者亦能令其升,需要下降时,即升者亦能令其降;动之过多,可令其静,静之有余,可令其动,在总体上维持其升降动静的相对平衡。 心肾相交与经络的关系 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脉。足少阴肾经通过脊柱入内,属于肾脏,联络膀胱,直行的经脉,从肾向上通过肝脏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从肺分出的支脉,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由此可知,心肾通过少阴经脉,紧密地联系在一处。 且心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血脉,推动血液的运行。肾者主水,是天癸之源,亦包括癸水在内,癸水与血相合,溶于血中,虽为肾所主,但随血行而流注于冲任子宫之内,在心肾交合下,化为经水而为月经。 心肾相交与精髓的关系 心者,包括脑,内藏神明,脑为骨髓之海。肾者藏精,亦主骨髓,精能生髓,髓自精生。髓者是骨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髓通过脊椎骨腔,上达于脑,以养脑,由此心脑通过骨髓与肾亦发生关联。心脑为神之所藏,精能生髓,髓能养神,亦等于精能养神。神亦能驭精,特别是驾御生殖之精。因此,精卵的排出及其受孕,均与神有关。 但神又必须得到精的滋养,精神合一,心肾相交,不仅能维护和体现生殖功能,而且亦体现在整个体质的健康方面。心肾相交,精神合一,对心脑血管亦有着滋养作用,从而保证心血管与大脑的健康工作。 “心肾子宫轴” 纵横反馈式调节作用 心、肾、子宫结合在一处,行其纵横及反馈式的调节,才能起到生殖生理轴的作用。且三者间通过胞脉胞络有着直接的关联。 《傅青主女科》在“种子门”中说:“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且上属于心而下系于肾”,又说:“胞胎上系于心包,下系于命门。系心包者通于心,心者,阳也;系命门者,通于肾,肾者阴也。”不仅把心肾子宫直接关联,而且还把三者间的部位描述出来。子宫在下焦,肾亦居下焦,两者相近,故有子宫居心肾之间之说,因心肾子宫的直接关联,故而形成了生理生殖轴。 纵向调节及其反馈形式 纵向调节及其反馈形式,一般来说,存在着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心脑神明为主,是三角式的纵向调节,包括反馈形式。即子宫与肾,同居下焦,心脑居上焦最高之处。心脑者,君主之官,肾与子宫均受命于心脑,因此,肾脏排出精卵,子宫排出月经,或者在肾排出精卵时,子宫需要开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子宫、肾脏本身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受命于心脑,为心脑所主宰。心脑下达排泄信息后,子宫与肾,才能行其排泄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心气不得下通,包脉闭塞,月事不来。”反过来说,心气下通,胞脉通达,月经来潮。 肾之排精者,前人亦有“有动乎与中,必摇其精”之说,且神能驭精,所以精卵的排出亦是受命于心脑神明,这就是由上向下的纵向调节形式。但心脑之所以形成纵向调节者,实际上存在着反馈作用,因为精卵发育成熟后,需要排出,通过肾发出精已经成熟的信号,同时亦下达子宫开放,迎接男精入内,促进孕育。子宫血液充盈需要排经,子宫反应到心脑,心脑下达排经信号,从而子宫行泻,排出月经。 其二,以心脑为主,逐级调节的纵向过程。即是排出月经,子宫行泻,首由心脑,通过肾,在由肾下达子宫冲任,开始排经;心脑调节肾,肾调节子宫冲任,排卵期的活动亦是如此。其反馈形式,亦是子宫冲任反应到肾,再由肾上达到心脑,从而心脑下达排经,亦由肾而达冲任。 所以有人提出胞胎系于肾,八脉属于肾,子宫藏泻取决于肾,亦包括肝。但我们认为,子宫通过胞脉胞络,与心脑直接有关。故以第一种形式多见。 反过来说,由于子宫冲任的反馈过甚过多,干扰肾之固藏,扰乱心脑神明的安宁,从而出现较多的心脑症状,如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变;亦有心脑突然兴奋过度,下达于肾,排出精卵者,将会出现经间期外排卵,在临床上也有所见。 横向调节方式 所谓横向调节者,指心肾子宫轴的某一环节方面的协调。如子宫,应包括冲任在内,一般应认为是局部阴阳气血之间的协调。如行经期突感寒凉,血有所凝聚,以致排经欠利,则气加强活动,使凝聚之血化解,保证了排经的顺利。肾者,阴阳之所生,阴阳有所不调,可通过肾调节之。阳不足,则阴助之;阴不足,则阳扶之,使之处于动态的平衡中。 心脑本身,亦有阴阳气血,亦存在互相调节的过程,始终保持在相对性平衡协调状态,才有可能发挥其纵向反馈式调节,从而保持较为健康的月经周期节律,生殖节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