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 精于辨证 随证制宜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3-28

  医司人命,生死攸关,必须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愈辨愈明,才能使病无遁形,药不虚发。

  ——孔伯华

  孔伯华(1884年-1955年),原名繁棣,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祖籍山东曲阜。他精通文史,尤善岐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温病大家,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孔伯华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幼年始随祖父宦游各地,在祖父的影响下放弃了科考,走上了学医之路。他博览群书,四处寻访名医求教,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一套具有独创性的温病学说,并将之推广到治疗内科杂病等领域,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由于喜用、善用石膏,因此有“石膏圣手”的美誉。

  孔伯华推崇中医辨证论治,认为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孔伯华从金代医家的河间学派创立人刘完素及元代朱丹溪的学说中吸取了“世态居民有变”、“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总结今人多阴虚内热或兼夹湿邪,形成了“郁热伏气”的体质,认为这是许多疾病尤其是温疴之病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孔伯华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认证、治证、用药的方法,颇具实用性。孔伯华医术高明,行医数十年,乐善好施,救死扶伤,活人无算,真正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中医的优良传统。

  孔伯华早年曾与人合著《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一书,晚年有《藏象发挥》《中风》《痢疾》等未脱稿的著述,后由孔嗣伯等收录于《时斋医话》;还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等文,并有孔氏后人及其弟子整理出版的医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卫生部顾问等职,曾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人诊治疾病。他积极倡导建立正规而系统的中医教育体系,并将自己积累的办学资料无偿捐献出来。

  吸古纳今 自成一家

  孔伯华出身名门望族,系“至圣先师”孔子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的第二子孔贞宁的后裔,孔子第74代孙。在他之前,祖辈大多世代为官。

  祖父孔宪高对孔伯华的一生影响甚大,孔宪高不但精通文史,而且熟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对于岐黄之术颇有研究。孔伯华的母亲体弱多病,又经常随家迁徙,因此常有不适之时。有些地方偏远荒僻,缺医少药,全靠祖父代为诊治调理。家人平日有病,也不需另请医生。孔伯华幼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跟随在祖父身边,看他开方抓药,自制汤剂,祖父也乐得将自己的医术教授给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孔伯华自幼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孔伯华20岁以后渐明医术,开始悬壶济世。由于医术高明,为人正直温和,诊治病人亲切认真,颇有儒家风范,他很快就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但孔伯华知道,以自己现有的修养和积累,尚有许多病是不能医治的。虽然中国医学典籍汗牛充栋,对已经出现的疾病或许都有记录,但仅依靠现有的典籍学习是不够的。中医博大精深,民间高人无数,只有走出去,亲眼见过,亲自诊治过,才能开阔眼界,做到心中有数,诊治更多的疑难杂症。为了积累临床经验,孔伯华除了在家设堂应诊,还经常到各地游历。所到之处如有名医,他一定前往拜访,虚心求教,以博采众家之长。他闻听直隶一带有名医蔡秋堂、梁纯仁,学识渊博,医术高明,于是前往诚心求教。两位先生对孔伯华亦早有耳闻,对他的学识和为人也非常欣赏,于是悉心传授自己一生行医所得,让孔伯华受益匪浅。对于一些没有听闻过的民间偏方,孔伯华都会仔细地记录下来,适时加以验证。对于各家的经验,他并非全盘接纳,无论古人的还是今人的,他都能够去粗取精,融会贯通,据实进行化裁,大胆创新。正是有这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积累,孔伯华年纪轻轻,医术已经相当高超了。

  为民救病 为国救医

  对待病人,孔伯华—向是平易近人、有求必应,从不耽误病人的时间。直到老年之后,身体衰弱,力所不逮,他才规定了每口上、下午各诊40人,但对于急症重症病人,可以随时加诊。而且他还一直保持着出诊的习惯,对于有重病不能前来者,他总是事必躬亲,不论早晚寒暑,一定坚持前往。

  挂牌行医之后,孔伯华知道世事艰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苦,于是为早上最先挂号的前十个病人免费施治。除了施舍药剂,他的诊所还准备了免费的早点,供给病人和送病人的车夫等,路人顺便进来,也一概满足。孔伯华对于前来求诊的穷苦病人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因为付不起医药费就将人拒于门外。如果是特别贫困的,孔伯华不但给诊病,而且会手写一张条子,让病人去挂号处领钱作为医药费。这样的济世情怀,深受百姓的称赞。此时,经过长年的研习和磨炼,孔伯华的医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于诊疗效果好,很快就在北京声名鹊起,并时常受邀到天津等地定期应诊。

  精于辨证 随证制宜

  孔门医学的精到之处,应当首推孔伯华对于辨证论治的重视。孔伯华尤其重视“认证”这一关,力主“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更说“治病不在寒热温凉,而在于辨证有无错误”。

  在临床辨证上,孔伯华非常重视脉象。他讲:“诊脉之时,必静心凝神,手按之,意致之,三部九候反复而摩审之,使精神完全灌注于指端,则脉之性状,自然显于指下。倘心有他营,气有妄动,则其体难辨,指下难明矣。”又论病脉多见弦象曰:“无论病程久暂,体质强弱,性别男女,邪气盛衰,切其脉,或多或少总有弦象且多兼数。余尝思其故,盖以诸病多生于郁,郁而不舒,则不遂肝木条达之性,于是肝病,故脉多见弦郁未有不病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是以脉弦而多兼数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