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1896年-1989年),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橘泉率先提出“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有病房的医院,进行科学研究”,主张建立设备完善的医院,集中中西医两方的医师,在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西医的诊断,根据临床观察和病历记载,统计治疗成绩,将成果公开发表,以期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经验和研究方法,教授给青年医师。 叶橘泉是采用现代科研手段研究经方的第一人。他在参与创办苏州国医医院时,不仅以中医的传统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并且采用西医诊断来协助中医诊疗,使用统计表格对“经方”的疗效作了许多研究。他强调指出:中西医学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他在院内采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培训护士,并出版院刊,公开进行学术讨论。 叶橘泉一生从事中医中药的临床、科研和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 叶橘泉先后编著出版《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六集)《临证直觉诊断学》《临证实用方剂》《现代实用中药》《中西病名对照表》《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本草推陈》《食物中药与便方》等31种共44册著作,并且在各种医学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是我国医药学界著作最多的中医药学家之一。 融会中西 崇尚科学 叶橘泉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而且能更加丰富现代西医学。”1931年,叶橘泉在医学杂志上发表《现代国医的六要》一文,强调指出现代国医应具备六要素:“要有健全的思想,要有良好的习惯,要有科学的知识,要有继续的求进,要有公开的研究,要有发明的创造。” 叶橘泉坚决反对废止中医,但又不愿做一个“单纯的中医”。他认为,不仅要注重中西医理论的合作,更要重视中医有效方药的研究。叶橘泉很早就强调:“研究中医一定要重实效,戒空论。”他向医学杂志投稿,提出中医应该有所创新,不断发展,才有前途。他认为,临床诊疗时,在以中医理论诊断疾病的前提下,可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叶橘泉在《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体会》一文中深情地说:“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问题,而且是丰富现代西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西医中国化,是我国医药学向前发展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新药学问题……我的设想是坚持继承先贤遗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传统经验基础上,进行‘证’和‘方剂’的研究。坚持临床实践、再实践,总结提高,肯定疗效。其次是必须中西医紧密配合,运用双重诊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发掘前人具体实践之珍贵经验——‘医方’,进一步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阐明‘古方治今病’所以然的道理。” 叶橘泉在《再论中西医结合,保持中医特色》一文中指出,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证候鉴别的临床诊断和运用方剂的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不是糅合,也不是混合。因中医和西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认为中西医有机地结合,目的在于发挥双方的特长,扬长避短,而不是其他。 叶橘泉在大半个世纪里为中西医结合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充满艰辛的一页,将永远留存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史册中。 剂量改革 勇开先河 关于中药剂量的改革,叶橘泉也进行了临床研究。叶橘泉制订了“定型方剂及小剂量的研究”这个题目进行临床探究,借鉴我国古代及邻国的经验,参考当时(1962年)国内用药的习惯,将成人每日总剂量折衷为一两(30克)左右。这个剂量虽比宋、元方剂的用量增加了不少,但比当时国内一般的剂量还是减少了很多。如果临床研究能证明同样有效的话,不仅可为今后中药药理和药剂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还可以缓解一部分药材供应紧张的状况,可为国家节省宝贵的药材资源。 但是对单味药的用量,叶橘泉则是另一个问题。譬如用雷丸、槟榔等驱虫药,如果剂量不足,就难以见效。中医学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复方的辨证施治,又有单方的特效疗法。作为单味药来说,它的作用往往随用量和用法而不同。 另外,关于中药的用量单位,叶橘泉很早就提倡采用国际单位制,以代替旧制。他在1953年编著的《现代实用中药》一书里,已经全部采用了“克”、“毫克”等国际单位。 医药一家 本草推陈 叶橘泉说,不仅要会开处方,也要熟知中药治病之道,如钥之启锁,除辨证功夫,还当熟记药性,方能得心应手。 叶橘泉长年注重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再经临床验证,1935年,他将全部文稿汇集并加以修改,撰写成处女作——《合理的民间单方》,该书问世后,由于内容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叶橘泉在书中指出:“书本所载之方药,不但供民间之采用,且可作西医师及药剂师研究中药之参考。因西医尚无特效药之疾病,中药治之屡获奇效,即西医已有特效之数种疾病,以中药治之,反比用其特效药为速,由此可知中药亦有胜过西药之处。” 叶橘泉的代表著作之一是1951年出版的《现代实用中药》,有60万字。叶橘泉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抛砖引玉”。他在书中收集并列举了常用中药700余种,在“效用”一栏里分两项,第一项采用现代病名,第二项为中医病名。这样两两对照,使中药的应用更结合临床,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 1960至1963年,国内中药材供应紧张。为了推陈出新,叶橘泉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了一批不太知名但确实行之有效的药用植物近200种,编写出版了《本草推陈》一书。 1973年,叶橘泉编著出版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先后增订印刷30多万册。1978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将此书翻印出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发行。香港《大公报》发表评论说:“这是值得家备一册的好书。”1997 年,日本东京中国汉方出版社将此书译成日文,书名为《医食同源の处方笺》,在日本国内出版发行。 叶橘泉把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作为“原则”和“宗旨”,贯穿于诊疗处方和编著医药书籍的全过程。因此,叶橘泉被大家称为“平民医生”。 1988年,叶橘泉92岁时,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本草钩沉》出版了。该书原稿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所写,后因多种原因,原稿散失,一番辛苦付之东流。晚年的叶橘泉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不遗余力地整理校刊残存之稿,做了大量拾遗补阙的工作,使之终得问世。可以说,这是叶橘泉在迟暮之年奉献给中医药学事业的一份晚到的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