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在“心悟”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4-18

  在山东莱阳复健医院理事长柳少逸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父亲柳吉忱的油画。老人慈眉善目,笑意盈盈。平和亲切的眼神,充满了对儿子的期盼与厚望;坚挺的鼻子,微微翘起的嘴角,可以想象其刚毅性格、一腔热血和奋进精神。

  说起父亲,柳少逸很兴奋。虽然他的一口胶东话令人听不太明白,但饱含深情的字字句句以及神态与动作,都表达了儿子对父亲、学生对老师的孝敬、崇敬和尊敬,感激、感谢与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济世成己任,传承为岐黄。这是柳吉忱的生活缩影和人生轨迹,也是一代名老中医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追求,更是后来人继承创新、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作为山东名老中医,柳吉忱医德垂世后人颂,遗风余韵满杏林,其人品、学养、胆识、精神影响了子女、学生和中医药事业。

  博览群书话“神读” 为学之道在“心悟”

  “认真读书,老实做人”虽然是柳氏家训,但柳少逸感悟最深并成为一生学以致用的却是父亲所说的“神读”和“心悟”。

  他记得,自己年幼时,父亲就对他进行国学及医学启蒙教育,动辄从文字源流谈《说文》,从数字组合说“河洛”,从古人结绳记事讲八卦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尽管柳少逸听之茫茫然若天书,不知其味,但还是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启蒙书籍背诵下来。

  每逢寒暑假,柳少逸耳濡目染父亲为病人诊病,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博得世人的敬重,也坚定了他继承父业的志向。

  习医之初,柳吉忱以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语训之:“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伤寒论》是也。”

  柳吉忱要求儿子“凡书理有未彻者,须昼夜追思,方可有悟。”并告云此即“心悟”也。有一次,柳少逸对问父亲:“何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家父笑答:“清代陈梦雷尝云:‘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学功精深故也。’汝当熟知: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症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症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

  在随父习医时,庭训多在旁征广引说理间,也深深地印在柳少逸的脑海中,从而造就了他“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

  舍生忘死为抗日 呕心沥血育英才

  人们只知道柳吉忱是山东名老中医,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抗日战士。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胶东。柳吉忱化名“罗林”,出任当地中心小学校长,进行地下抗日斗争。此时敌伪政府进行经济封锁,医药奇缺,柳吉忱遂利用地方中草药和针灸推拿等法,给部队战士及广大干群治病。后因被日寇发现,他被迫撤到解放区从事医疗工作。

  北海军区王司令患腰椎结核,浑身乏力,疼痛难忍,柳吉忱用中药给予治疗,并使之痊愈。他还利用自己的高超医术,为广大战士和群众解除痛苦,如用五倍猪胆汁膏治常见病痔疮,用黄荆子漱口治牙痛,用拉拉秧(葎草)烧水泡足治痢疾,用贯众、忍冬叶预防流感等等。

  1942年,柳吉忱开设了“济生大药房”。其实是以医生为掩护,进行地下斗争。他曾以给日伪大队长看病为名,为八路军打炮楼侦察了寨里伪军大队炮楼布防。又利用给栖霞藏家庄伪军孔姓中队长看病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其起义。

  解放后,柳吉忱先后任栖东县立医院院长、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等。自1954年起,他受莱阳地区专员公署委任,负责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为半岛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1960年又受聘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讲授温病学,所编“温病舌诊歌诀”便于学生诵记。20世纪60~70年代,又教子课徒数人,探求培养中医人才模式,故山东诸多名医皆出自其门下。

  柳吉忱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先后著有《济生内经选读》《济生伤寒论注释》等10余部书籍,撰写了“运气学说之我见”“哮与喘的证治”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1983年离休后,柳吉忱对登门求医者,仍以“济生”为己任,解除病人痛苦。

  善用“阳和”医病痛 父子切磋岐黄经

  柳吉忱善用阳和汤治病,柳少逸深感奇之而问道。于是引出一段上世纪30年代的医话。

  柳吉忱曾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回故里养病。其间曾多次求医均无效。后幸得同邑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用药仅20余剂,内服兼外熨,其病臻痊可。

  诊治间,柳吉忱谈经说史,评论世事,深得李兰逊赏识,并劝其业医。柳吉忱欣然应之,从而成为李兰逊晚年的关门弟子,被赐号“济生”,济世活人之谓也。

  随师期间,柳吉忱见老师用“阳和汤”治疗多种疾病,不解其因而问:“昔日弟子患痹,师何以阳和汤愈之?”师曰:“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用之治鹤膝风,列为阳和汤主治之首,汝疾已愈,当晓然于心,王氏非臆测附会之语也。”

  又问:“某君腰疾,师诊为痛痹,不予乌头汤,而以阳和汤愈之,恭听师言。”师曰:“景岳有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非出臆造也。”

  聆听此段医话后,柳少逸注重了“异病同治”及“同病异治”法则在临床中的研究。凡属血虚、寒凝、痰滞之证者,以阳和汤灵活加减,确有实效,从而验证了中医学“有是证、用是药”,“异病同治”法则的广泛性。同时,将“阳和汤”教给学生,使之代代相传。

  链接 柳吉忱(1909~1995年),天津于稼谦国医班、上海恽铁樵国医班毕业。曾拜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从而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

Tag标签:

上一篇:刘龑开方

下一篇:他与中医药的故事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