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医药 谁来为它扶正祛邪补中益气?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5-26

  编者按:国务院2013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中华工商时报近日发文《“大健康”期盼“大中医”发力》认为,要把握“大势”并在“大健康”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下的中医药必须打破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即大中医战略,以期在未来大幅度提升对“大健康”产业贡献率。今将该文编辑刊登如下。

  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此举触发的反响,令人们始料未及。

  在一个滥用抗生素严重的国度里,祖先灵动开创而世代相传的璀璨中医,对当下国人健康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大作为。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勃勃中不乏苦楚,所独具优势的巨大战略价值尚未释放出来。

  根据国家对健康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方针与规划,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业界普遍认为,“大中医”能否在未来大幅度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考验中国决策层的睿智与勇气。

  规范养生保健市场要双管齐下

  在官网上,笔者找到了这一批复的全文。该批复明确要求,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险性的技术方法。以中医药的“预防”“保健”“养生”“气功治病”等为名,或假借中医理论和术语开展宣传、培训、讲座、体验等涉嫌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将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批复作了进一步说明。

  由于一些媒体此前带有笼统或主观的解读,将非医疗机构正规操作的养生艾灸、刮痧等也统统归入了非法行医之列,一下让整个养生保健服务不知所措。

  当下,用“火爆”二字形容国内养生保健市场,一点儿不过。无论身处于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停留在边远的小县城,养生馆、保健所、沐足店、按摩屋再加上美容院,一个挨一个,比比皆是。

  中医和养生保健,从来就是紧紧相连。出自中医世家的滕冠麟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创建了养生会所。“在大多数非医疗机构服务中,推拿、刮痧、艾灸、拔罐、足疗等等这些中医非药物疗法项目,自然已成为经营方向和重点”。他告诉笔者。

  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近年来,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空间,一些养生保健场所不惜违规违法经营,不少微创的、危险性的中医技法,如刺络放血、穴位埋线、中药灌肠,常被不具有专业医护资格的服务人员用于客人身上。

  “主管部门此番对养生保健市场的整治,应当是出于很多正面的考虑,不应狭隘地去理解。”中医养生研究专家沈兆亮分析指出,“治理市场出发点很好,在强化监管并构建良好的管理机制同时,更要完善市场准入标准且规范服务。”

  业界没有忘记,早在2005年,当时的卫生部等曾联合发文,禁止非医疗机构开展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按摩、刮痧、拔罐等活动。时隔9年多,其整治效果并不显著。

  不容置疑,在这一市场乱象丛生中,养生保健培训混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郑州文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告诉笔者,目前,在当地从事养生保健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多数为三四个人的小公司,师资水平、教学能力基本上都不达标。

  直面虚火太旺的养生保健市场,主管部门要堵更要疏,要治标更要治本。

  “中国特色”基石并不坚固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更是建设中国独有医药卫生与国民健康体系的基石。然而,这个历经几千年打造的基石,早已变得不那么坚固了。

  “养生保健市场发生的诸多问题,这只反映出中医领域遭受的皮外之伤,而此前受到的皮内之伤,则已导致整个中医药行业‘血脉不畅’。”一直在民间义务传播中医文化的草根中医学者黄华贵对笔者说。

  一项调查显示,在“西风东渐”这一思潮影响下,我国中医药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归结为六大层面,即:中医思维弱化、中医管理错位、中医评价西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特色淡化。

  在今年两会上,来自中医药界的部分代表和委员在讨论中医药被“边缘化”趋向时,一致认为“关键在于‘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执行层面出现偏差。”

  最为严重的是,这么多年,“中西医并重”俨然成为“西重中轻”。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在今年两会上对媒体表示,目前财政投入西医高于中医药1倍多。以医院年均财政补助比较,综合医院达到1572.74万元,中医医院仅为662.90万元。

  地方现状更是最好佐证。统计数据显示,中央和甘肃省两级政府对当地医疗卫生的投入为74亿元,其中对中医投入仅有4亿元﹔中央和江苏省两级政府对当地医疗卫生的投入为30亿元,其中对中医投入只有2亿元。

  更为无奈的是,新医改5年,中医药管理部门职能过弱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当年,为了加强对传统医药的管理,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原卫生部归口管理。“挂着‘药’字,可却从未被赋予对中药管理的职责和职能,甚至后来更是将中医中药分开,这有违传统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一位从中医管理部门退下来的老领导感叹道。

  目前,隶属国务院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肩挑两头,同时对中西两类药品负责监管。一位业内人士曾披露,该局在人员的知识背景和数量配置上,西药的比重远远超过了中药。

  按照现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药材种植、中药价格、职业资格、企业注册、中医教育,分别归属在农业部、发改委、人社部、工商总局、教育部五大部门,国家中医药局可分管的也仅是分布于全国的3200多家中医医院。

  最为可怕的是,20世纪倡导的“中西医结合”,在21世纪不知不觉演变为用西医审视、管理和改造中医。

  依据西药的理论、标准和方法评审中药,按照西医医院的体系和模式审批中医医院,采用西医标准考录中医执业医师,这些本是有违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正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

  在传统医药上曾跟着中国学徒的日本,以“仲景方”为依据的几百个“汉方药”可直接生产且不需药监部门审批。而眼下在中国国内,根据经方配置的中成药却要按现代药品的分析方法来做药理和毒理试验。

  由此,带来整个行业的不良后果还不止这些。

  中药材“农残”频频出现,中药新品问世“难于上青天”,中药产业前行如“年高艰于步履者”,中医队伍建设“肾气”不足,中医文化传承“脑梗”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其广,曾主持了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并担任调研小组执行组长,对整个中医药行业有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在法规、政策、制度、措施中,普遍存在违背中医药发展规律甚至更带歧视性的顽疾,这必然束缚与阻碍中医药的大发展。”他强调指出。

  当下中医药,谁来为它扶正祛邪、补中益气?

  能否重塑“大健康”产业引擎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多个“疾病”发病率位居全球前列,如肺癌、糖尿病、高血压。身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心里沉甸甸的。他站在顶层设计,“靶向”中医药。7年来,从实施“治未病”宏伟工程到加快“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从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科普到开启“国医大师”评选,从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首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在全国范围展开。每一次“下针”,都力在打通整个行业“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过赤脚医生,上过中医学院,王国强很早便深谙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去年3月,他在两会上提交了“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提案,被业界视为提升中医药业全面发展的重大解决方案,备受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复杂社会意识,长久深处跨界混搭式的管理运行体制,多病缠身的中医药若想旧貌变新颜,唯有在统揽全局工作上做到纲举目张,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即大中医战略,才能产生巨效。”中华中医药学会孙光荣教授对笔者说。

  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中医药学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从客观角度来审视,中医药学孕育蕴含的深邃智慧、核心理念、实用价值、产业效能,与当前国家主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息息相关。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对整个卫生医疗前行是一个极大的推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健康产值规模仅占GDP的5%左右。

  把握“大势”并在“大健康”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当下的中医药必须轻装上阵。业内人士和专家一直认为,目前,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尚未打破,而这远非是中医药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国家最高决策部门应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

  为避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相互掣肘,近年来成立国医部的呼声渐起。孙光荣更倾向在现有结构不变下,当务之急成立“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跨部委决策常态化机制。

  “在当前,有关部门更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治未病’,大力构建标准化的中医养生院、中医养生所和中医养生站,推出日常中医调理与诊脉保健的规范化服务,并配置与大医院待遇相同的医保,方是大道正途。”中医专家曹青平坦言。

  不看病、少看病、晚看病,这是医改真正的核心与方向。在未来的“大健康”产业中,中医能否担当起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周勇刚)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