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不同者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具体看,医易相通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天地人三才合一观层次 《易经》认为,天地阴阳合气制化,产生了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自然界万物,人的性命取决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社会心理活动也要始终效法天地,天、地、人三才合一是《易经》卦象理论的思想基础。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中医学同样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合和制化的产物。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脉学理论、脏腑理论等的构建上,如《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还体现在具体临床养生防病思想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在四时盛衰消长制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后天存续也必须依赖顺从四时天地阴阳之气。人的性命同样取决于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生命存续过程也要始终效法天地。故天、地、人三才合一也是中医生命发生存续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太极元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何为“太极”,古今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有作“无”解释者,如东晋·韩康伯。有作生物机制的“理”解释者,如宋·朱熹。有作为物质性万物本体的混沌元气解释者,如唐·孔颖达。笔者认为,《系辞》“太极”作为元气解释是准确合理的。 《周易》认为,太极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相对原点,太极元气是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万物形质本源之体,宇宙万物从质性根源上看都是太极元气不断合和制化的产物。而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根本上也是由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宇宙本元之气生成的。如《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虽然中医学的生命元气理论与《易经》太极元气理论在具体内涵所指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方法上及哲学逻辑上无疑是相通的。 此外,古老的中医命门学说更是《易经》太极元气理论的直接产物。如张景岳《类经附翼》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两仪阴阳层次 《易传·系辞》说:“太极生两仪。” “两仪”在形而上体现的是对立消长的天地阴阳二气,在形而下层次上体现的是对立矛盾的天地自然二象。如《吕氏春秋·大乐》说:“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在《周易》之中,乾为阳之本,象天;坤为阴之基,象地。乾坤阴阳交合制化,则四时六节六子阴阳之气生,天地自然万物成,乾坤阴阳不能交合则万物失生,所谓天地乾坤阴阳为“易之门户”,《周易》之中,否泰二卦专门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易以阴阳为本,中医学同样以阴阳为本。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复杂地合和制化,最终形成人体脏腑经脉百骸及其气血精液,所以不仅人体脏腑经脉百骸有阴阳之性,气血精液有阴阳之性,而且人体生命也始终以阴阳二气的合和制化为其存续维系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其实这不仅是中医学所秉持的生命医道思想,也是《易经》所秉持的整个宇宙万物的生生之道思想。 四时五行层次 《易传·系辞》说:“两仪生四象”,所谓“四象”形而上层次上体现的是天地四时五行之气。“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有天地然后才有自然界,有天地阴阳之气交蕴制化才有自然界四时阴阳万象的推陈出新。四时之象根本上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将四时阴阳之气和生化四时阴阳之气的天地阴阳根本之气并在一起,就是四时五行之气,所以四象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如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周易》以四时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创造出以乾、坤、震、离、兑、巽、坎、艮为代表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所以从卦象建构的理论思想及其思维逻辑基础看,四时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基础,离开了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周易》的卦理模式很难建立。而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脏腑理论也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 《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观、位置观、数象观、治疗观等只有首先立足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这个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辨解析,才能真实展现其思想内涵精髓,也才能真正洞彻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自洽性。 所以民国著名儒医恽铁樵在其《群经见智录》中特别强调说:“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之说不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脏之说不可得”,“《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 六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四象生八卦”,《周易》在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年周期划分为六节六气,形成以乾坤天地阴阳为父母,震、离、兑、巽、坎、艮为六节六子阴阳合气象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其中先天八卦主要模拟意会自然界四时六节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机制,侧重形而上思想内涵的表达。后天八卦在于阐述比附自然界四时六节生命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变化之象,侧重形而下思想内涵的表达。中医学也有其“八卦六节六气”思想,具体有两种不同时象模式。 一种类似于《周易》,以一年六节时象为基础,将一年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相应区分为六气,可以称之为六节六气模式。如《难经·七难》:“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如图1所示。 经络学中任督及手足十二经理论等即采用了《难经》这种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异曲同工的六气理论模式,其中督脉类乾,任脉类坤,少阳类震,阳明类离,太阳类兑,太阴类巽,少阴类坎,厥阴类艮。 中医学中的另一种六气时象模式则是按照天自为天,地自为地的对立观念将一年四时阴阳之气各自区分为三节三气。《素问·脉解》中的六气模式就属这种情况:“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少阴者,申也,七月万物阳气皆伤。……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 如图2所示。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等的三阴三阳六气模式及其病理生理学思想即以这种三节三气理论模式为基础。三节三气六气理论模式貌似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在思想基础上及其内涵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因为这一点,《伤寒论》曾多次讨论六节八卦阴阳之气的时空消长关系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