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杰 (张觅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