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11-24

    有人说,走近国医大师郑新,就是走近一部内容丰富的厚重医书。

    7月30日,记者深入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进行探访,正赶上89岁高龄的郑新在指导病例分析。时值盛夏时节,处处热浪袭人,郑新却一丝不苟地穿着白大褂,虽然耳朵有些背,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且思路清晰、谈吐不凡,尽显大家风范。

    1925年出生于河南郏县的郑新,是资深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肾病科创始人,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医名广播海内外。

    “郑新当选国医大师,是重庆中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医院乃至重庆中医界的骄傲,更是宝贵财富。”重庆市中医院院长左国庆欣慰地说。

    济世活人 妙手仁心赢赞誉

    最近20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郑新的门诊量达14.6万余人次,参加危重病例抢救3900余次,疑难病例会诊9560余次,他收到的感谢信、锦旗数不胜数

    “尊敬的郑新大夫您好,您有最好的医德、最好的态度,您出于治病救人的高尚目的,没有一点私心毫无保留地给我寄药方,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治疗,我的病彻底治愈,我由衷感谢您治好了我的病,真心祝您健康长寿!”这是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位曾患紫癜肾的病人,在“好大夫在线”上给郑新写下的一封感谢信。

    在“好大夫在线”,还能看到更多的留言,“郑新大夫很不错,我儿子的病就是他治好的”;“郑新大夫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的肾炎患者”;“郑新大夫虽是名医,但没有一点架子,对病人态度很好,而且医术高超,是济世活人的好医生”……从医60多年来,经郑新诊治的患者多达数十万人次,遍布全国各地,海外华人也慕名前来求治。仅最近20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郑新的门诊量达14.6万余人次,参加危重病例抢救3900余次,疑难病例会诊9560余次,他收到的感谢信、锦旗数不胜数。

    2000年,患者张某因患肾病综合征,身上长满疱疹,病情十分严重,到多家大医院寻求治疗,结果不仅没能治愈,病情反而加重。万般无奈下,张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别人的指点下找到郑新。郑新采取内服外敷的办法,连透析都没用,便使患者彻底康复。如今14年过去了,张某依然健康地活着,一次都没有透析过。这些年来,张某每年都要多次去重庆市中医院,每次除了复查身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郑新道谢。用他的话说,“是郑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每次到医院我都要找到他问声好、道声谢,说实话,千言万语都道不尽我对他的感激。”

    “郑老常说,为医者首先要讲态度,要对病患有一颗慈悲心。郑老对病患的态度那叫一个好,简直比亲人还亲。”跟郑新共事30多年的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医师张国英,提到郑新对患者的关心便滔滔不绝。

    郑新总是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常常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患者,患者有什么病情变化,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是中午还是深更半夜,郑新都要回复,严重的还通知患者立即住院,并积极为患者联系病床,制定治疗方案。在处方用药时,他总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给病人提供方便,替病人省钱。

    在中医院肾病科,作为科室主任的郑新是年龄最大的,但也是最忙的,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过。近年,虽然已经步入高龄,但郑新对工作的态度依然非常认真,每周的门诊,总是在7:30,甚至更早就赶到诊室。他对每个病人都非常仔细认真地询问既往病史,参看病例记录,再处方用药,整个过程一丝不苟,“望、闻、问、切”面面俱到。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从市内到市外,从国内到国外,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让郑新应接不暇。有时患者赶到医院,已经是中午1点多,门诊都不挂号了,患者就跑到诊室,请求加号。看到患者远道而来,郑新不顾疲劳和饥饿,总是答应患者加号,坚持看完才下班,经常看完门诊已是下午两三点。郑新有糖尿病,门诊时常常不能按时吃饭,却从无怨言,也一点都不敷衍患者。作为一名老专家,郑新还特别注重临床检验结果,而不是单纯靠经验用药,所以诊治效果客观、有效,深得患者赞誉。

    郑新常说:“仁心加仁术,才是良医之本,才是大医之道,才能济世活人。”从医60多年来,郑新不仅胸怀一颗“大医之心”,同时精研“大医之术”,长期坚守临床第一线,不断钻研攻克中医活人之术,不仅成为全国中医急症的开拓者之一,也成为重庆市中医肾脏病的带头人。

    学术创新 与时俱进奔前沿

    郑新创新了高热的“热毒”学说,提出“三关”学说,开展了温热病防传杜变临床及机理研究;针对休克、冠心病、心律不齐,提出益气养心的治疗总则,突出了中医药治疗危重疾病的优势;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肾病“治未病”学术思想

    循着中医药特有的香气,无论是在郊野乡村,还是在城市街巷,我们总能邂逅中医大夫,但很难碰到名医大家。原因很简单,名医大家不是凭着某个药方便能行走江湖的郎中,而是必须历经千锤百炼,博采众家之长,在学术和技术上都具有独到深厚造诣的中医领地那一座座突起的高峰。

    从门外汉到中医领地令人景仰的一座高峰,郑新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付出的是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全部心血。

    郑新曾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1958年至1961年参加卫生部第二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从此步入中医药神圣殿堂。从解放战争中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解放军战士医治伤病,到重返医学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再到习古诵经,传承国粹,郑新全身心投入中医事业,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理论。

    创建完善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

    作为全国中医急症学的开拓者之一,郑新与一批老专家成立了中医急症研究团队,组建了药化、药理、病理3个研究室,创建完善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他同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黄星垣一起,携手并肩,首开中医急症研究之先河,先后在中医内科急症、中医肾脏病证治等领域开展中西医结合探索,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善于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经方中寻找切入点,以益气、滋阴、养心为根本治法,对休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内科急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中医内科急症基本治则,对温病理论、中医急症理论等大胆创新,发展和丰富了温病学说。

    他创新了高热的“热毒”学说。该学说是对中医温病理论的发展和丰富,阐明、概括了高热的病因、病机、治则、转归、预后和发展过程,同时,还研制出“清气解毒针”等治疗各种感染性高热,收到良好疗效,掀起了全国对中医高热症的研究高潮。

    开展了温热病防传杜变临床及机理研究。郑新和一批老专家针对内科热病属温热者,提出了“截断疗法”,提出退热是所有温病需予以重点处理的共同目标,是对温病辨治理论的新发展;针对“温病的截断疗法”还开发出了“解热灵”、“降热宝”等中药新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提出了“三关”(高热、伤阴、厥脱)学说。郑新和一批老专家将“三关”学说作为中医急症的突破口,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是很多急症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环节,有利于中医急症的入手和升华。针对三关学说研制的“新三宝”(参麦注射液、增液养阴注射液、清热解毒针)轰动当时全国中医界,是全国中医急诊领域的巨大发展和创新。

    针对休克、冠心病、心律不齐,提出益气养心的治疗总则,突出了中医药治疗危重疾病的优势。郑新和一批老专家研制开发出参麦针(参麦注射液),成为全国中医急症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各药企生产的参麦注射液被国家列入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研制出金槐冠心片,临床疗效显著。他和一批专家学者创立的《中医急症通讯》(现《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成为全国中医急症领域的核心学术刊物。

    提出肾病三因论、多瘀论等学术思想

    作为重庆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领域的领路人,在致力于中医急症研究的同时,郑新发现慢性肾脏疾病病程长、危害大、愈后差,他又将研究方向转向慢性肾脏疾病,以火把花根片治疗慢性肾炎为研究入口,充分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理论,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了长达50余年的研究,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肾病“治未病”学术思想,祛邪扶正并重、扶正重在脾肾。

    肾病三因论是以肾脏病为纲,《黄帝内经》中医脏腑经典理论为基础,涵盖了与肾脏病密切相关的肺、脾之生理、病理、相互关系、辨证施治以及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为中医肾脏病领域的肺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提出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在郑新看来,肾脏病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皆可致瘀。他提出的肾病多瘀论是中医“久病及肾”“久病多瘀”在肾脏病领域中的发展,他认为瘀血不单是肾脏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之一,而且是肾脏疾病持续发展、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环节,而活血化瘀则是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郑新创建的重庆市中医院肾病专科已跻身全国中医肾病研究领域前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医药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郑新坚持与时俱进,致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始终奔跑在中医药发展前沿,收获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技术创新成果。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郑新还坚持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先后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近10篇,参编《中医问答》《中医急症》《中医急症证治》《中医急症大成》《老中医经验》等论著7部,主持及参研10余项科研课题,并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卫生厅、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及重庆市中医管理局等科技成果奖14项,堪称中医领地一棵参天大树。

    言传身教 建言献策多担当

    在郑新的内心,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从医60余年,也从教60余年,把“修德”“研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弟子;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郑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等。他从医60余年,也从教60余年,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郑新的内心,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满怀激情为后学授业,以他命名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郑新工作室”,确立了罗玲主任中医师、熊维建主任中医师、杨敬副主任中医师等为其学术继承人,成为他倾情相授的得意弟子。近年来,虽年事已高,但郑新仍坚持教学查房,定期门诊及讲课,坚持点评医案,积极传授毕生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郑新看来,学习中医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修德”,二是“研术”。他反复告诫学生,学医先习德,学中医必须先“正心端品,怀仁去贪”,要紧扣中国文化的一个“德”字,切实把“德”放在一切之首。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要先怜悯病人,替病人难受,还要认真想办法,要把病人的病当成自己的病一样看待,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痛苦。

    郑新认为,中医博大精深,须潜心学习,早临证、多从师,坚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真正做到学用一致,不断积累才能登堂入室,成为大医。他反复强调,学习中医首先态度要端正,要戒骄戒躁,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中医需要积累,要学好中医,可能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一定要做到厚积薄发;同时,学习中医一定要热爱中医、对中医有绝对的信任和信念,同时要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去学习中医。

    “要学中医,就必须尽心尽力,要始终心怀敬畏和谦虚,不能学了点皮毛,知道一两个药方,就以为自个很了不起了。”郑新常常对学生们讲:“虽然我已经一大把年纪,跟中医打交道几十年,但中医的很多东西我还是不懂,感觉自己也不过是刚入门而已,还需要不断学习。我们学中医是为了治病救人,要学就要学好,学得深刻,学得扎实,不学好就会误人性命,那就等同于犯罪。”

    这些年来,对晚生后学,郑新总是悉心指导、帮教,切实做到诲人不倦,学术上对学生毫不保留,无私奉献,有问必答,尽显长者风范。虽是名医大家,工作十分繁忙,但郑新从不以此为借口,对前来求教的中医学子总是不厌其烦、真诚相授,无论是地处偏僻的乡村医生,还是懵懂无知的青年学生,无论是上门求教还是通过电话、书信咨询,他从不轻慢,也从不以大家自居,这让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感动不已。

    “老师确实有大师风范。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又精益求精。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质要求更高。他治学严谨,师从导师多年真的让我受益匪浅。”熊维建主任中医师告诉记者,他刚师从郑新的时候,就见识了郑新的严谨,或者说严厉。有一次,他抄写病历不小心错了一个字,郑新发现后,不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要求他重抄了数遍。郑新告诫他:“有时一字值千金,往往错一个字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尤其对医者而言,是绝不允许写错字的。”郑新的这番教诲,令熊维建终生难忘,从此不敢有丝毫马虎。

    同样作为郑新弟子的副主任中医师杨敬,对郑新的严厉也深有体会。有一次上班,由于交通方面的原因,杨敬迟到了3分钟。本以为迟到3分钟不是什么大事,但郑新却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3分钟有时是小事,有时却是大事,足以救人一命。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能成为你迟到3分钟的借口。你为什么不能从家里早走3分钟?”从那以后,杨敬再也没敢迟到过。

    严厉不是郑新的全部,他其实很多时候是很温和的,有长者慈祥温情的一面。在繁忙之余,郑新时刻不忘关心自己的弟子学生,他经常建议他们要多学习,有关专业会议还常常通知他们参加。郑新门诊时都有医生跟着抄方,记录门诊病历、量血压等,到了中午,郑新总是建议他们先去吃饭,担心他们饿着、累着。

    除了讲课授徒,郑新还积极参与社会团体活动。他曾任《新医学文摘(卡片)》中医分册编委、洛阳地区中医院技术顾问、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中医急症培训中心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重庆分会理事、《中医研究》杂志顾问、首届编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等。

    这些年来,郑新还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他和中医界老前辈提出将原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合并重新建立重庆市中医院,储备中医优秀人才等建议,均得到相关行政部门采纳。

    “人生在世,必须有所担当。作为中医人,理应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心,尽一份力,尽一份责任。”这就是郑新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