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徐经世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12-26
    •从医60年,他始终把解除病患、攻克顽疾视为己任,淡泊名利,朴素节俭,博爱宽容,真诚旷达,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竭尽心力。
 
    •他善于思辨,勤于总结,融汇百家,汲取新知,体察世事人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提出“尫痹”非风论,“杂病治因在郁,其治在脾,调之在肝”的学术思想;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肿瘤术后治在“扶正安中”的思想,临床运用,效果满意。
 
    •他心系杏林,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高声呼吁,积极建言献策,在病中仍不忘思考中医药发展策略。
 
    “为医须立德,治事必修身,学习无止境,临床求真知”。这是徐经世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之际亲笔所题写,既是徐经世对广大中医后学的勉励,也是他行医济世六十年的真实写照。
 
    世医之后 衣钵有传
 
    徐经世,号筱甫,祖籍安徽巢湖。祖父徐恕甫先生是合、巢两地有名的老中医,医名颇著。徐经世自幼见祖父行医治病,为周边邻里解除病痛,便立志要成为祖父一样的人。白天,幼年的徐经世和小伙伴一样,早早赶到学堂,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尺牍注解》等文学启蒙;晚上下学归来,在祖父的督导下,一边踩着药碾,一边继续学习《药性赋》《汤头歌》《伤寒赋》《濒湖脉诀》等中医启蒙,徐经世常常跟弟子们回忆童年的经历。熟诵启蒙书籍之后,祖父便开始指导着徐经世研读中医经典及历代名著,对于新安医家的著作用功尤勤,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都是常置案头的必读之书。正是由于祖父的严格教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医、文基础,才能够在之后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屡创新知。
 
    经过6年的跟师侍诊及研读医籍,受益于祖父的悉心指导,加之徐经世用心领悟,对祖父的临证思维和用药技巧都有了深刻的领会,很快即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随祖父出诊之时,徐经世已能独立应诊,在当地百姓眼里俨然是一位“小名医”了。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卫生厅广邀省内医林名宿协同成立“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即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徐恕甫先生因德术并隆,被聘为研究员,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诊疗工作,徐经世一并被推荐入校学习。徐经世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医理论思维的模式与方法,丰富了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疾病的内涵与手段。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云集众多誉满全国的中医学大家,如陈粹吾、崔皎如等老中医,徐恕甫先生摈弃门户之见,让徐经世先后跟师多位中医前辈,徐经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他认真记录、整理、揣摩前辈们的临床思维特点及诊疗方药,择善而从,因其精思善悟,苦下功夫,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对各家学说的领悟更胜以往,于临证审因,处方用药已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医术得到很快提升,在当时安徽中医药界中青年队伍里出类拔萃,前辈医家多有赞许。
 
    融中参西 屡创新知
 
    徐经世数十年来,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家,虽身居巢庐,却学秉新安之旨趣,于中医经典和新安医家著作用功尤勤。强调尊古而不泥古,继承与创新并重;注重“集思广益,贵在实践”,精于疑难杂症的诊治。在临证施治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多种疑难病症均有创见。
 
    如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徐经世认为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无节制,纵饮多食,且无规律,每每伤及脾胃而化湿、生寒,加之欲求过高而不遂者甚多,因病而郁,因郁而病,病患多郁,久则五志过极而皆化为火,提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参考古人泻心汤及黄连温胆汤,创制出“消化复宁汤”,临床疗效颇为显著,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提出脾胃调理“三原则,四要素”: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综参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观点,提出“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泄脾而不耗脾” 三原则和“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四要素,使脾胃升降平衡,五脏随之而安。
 
    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一些病人对西医手术后放、化疗方法难以耐受,经常会在术后寻求中医治疗。对于恶性肿瘤术后调理,徐经世认为以扶正为本,根据临床实际,既要看到整体,又要注重局部,权衡缓急,明辨病情虚实、寒热的演变,适时调整脏腑功能,才能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立“扶正安中”之法,创“扶正安中汤”,疗效确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存质量。门诊时常看到诸如食道癌、胃癌、原发性肝癌等患者,经过徐经世精心诊治恢复健康十多年的病例。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突破以往“尪痹”因“风邪”致病的理论,提出“尪痹非风论”,认为其致病机制并非六淫之风,而是由于阳气衰惫,肝血亏损而致寒凝血滞,痰湿流注,因此在治疗上早期注重调和气血,后期犹重益养肝肾,得到学界高度认同。
 
    “圆活变通”,是徐经世在方药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认为治疗用药在于心悟,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综合权衡,统筹兼顾,效成法而不拘。尤其于药对之宜,生制之异,惟求协同以增其效,制约以矫其偏。强调辨证清晰,分型合理,立法严谨,处方用药则参以数十年经验,坚持“病千变,药亦千变”的原则,但其“变”则本于疾病之因机,而非漫无边际。选方用药则采取“调养”“调节”之法,又注重把握变方与守方的关系。他认为疑难杂症多半病势缠绵,治疗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无误,方药切中病机,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而应守法守方,缓以图之。鉴于疑难病症机因复杂,在用药上往往超出常规,另辟蹊径,取以“兼备”或“反佐”,正合古人“假兼备以奇中,借平和而藏妙”之说。
 
    近年所研制的“消化复宁汤”“止咳宁”“复方凤尾草冲剂”等,经过反复临床应用,为胆胃疾病、顽固性咳嗽、尿路感染患者解除了临床痛苦,其组方皆被列入医院制剂。
 
    济世活人 德行术先
 
    “高官百姓,传诊千家,一样眉慈目善;难症风寒,调理百草,多能药到病除。”在徐经世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笔法遒劲的字,这是一位病人撰写所赠,是病家对徐经世医德医术的由衷赞扬,当之无愧。
 
    徐经世常对弟子说:医者,德行术先,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我国现代医学中西医并举,虽术有不同,各有所长,但于医德无二致。西医所尚之“希波克拉底誓言”与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皆当为行医者共铭。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若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瑧完备,于疑难病症尤有着力而出新意。倘使以医技仅为谋生计,持偶中之药或惜售之方以糊口,愈小恙而矜能,见疑难则推诿,其技必不能有所长进而渐衰。徐经世如是说亦如此做,且数十年来奉行不辍。
 
    徐经世坐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因其年事已高,为保证徐经世能够充分休息,医院特别限定挂号数量,每月限诊百人。但每到徐经世应诊的日子,各地赶来求诊的患者都会将诊室围得水泄不通,因此超时工作对徐经世来讲已是“正常”,但无论时间早晚,对每个病人都是四诊合参,绝无半点敷衍。门诊大楼上最后一个关门的总是徐经世的诊室,冬季昼短夜长,很多时候门诊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繁星满天。四年前徐经世老伴正因罹患严重的肺病住院治疗,为了保证上门诊和照顾老伴两不耽误,徐经世在病房里加了张陪护床,与老伴一起住在病房里,不知情的病人竟为求医寻到病房,所以徐经世常常是门诊日在“名医堂”坐诊,休息日在病房“义诊”,病人多时,一周七天没有一日的闲暇。常惹得家人心生怨言。徐经世却说,既然病人会找到病房来,一定是病情严重,饱受折磨,不然谁会这么做呢,而且这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怎么能让病人失望呢?就这样,徐经世在病房住了两年多时间,直到老伴病故,但他却没有耽搁过一次门诊。
 
    徐经世治病,绝不因病人身份不同而有差别,无论何人,无论何病,等而视之,不推诿,不敷衍,皆尽心力而为,念念不忘行医以祛病救人为务,始终秉承“药不尚多,简便廉效”为准,药味多以十二味为数,常以和平中正之方,祛除疑难偏怪之疾。徐经世曾治疗一80岁食道癌患者,因其年事已高,家人不忍让其受手术之苦,求诊中医,其就诊之时已经出现噎堵,徐经世用灵芝,威灵仙两味简单草药煮散,嘱其频频呷服,不出旬日,病人竟能吞咽自如。又有一食道癌病人,因行手术后无力支付化疗费用,求诊于徐经世,徐老念其家境贫寒,信手开了一味每日10克灵芝煮水服用的小方子,病人遵其医嘱连服年余,至今已过十年之久仍健在。可见中医治病不在药之贵贱,而在是否取效,正所谓“四两之力,可拨千斤”。
 
    倾心传道 杏林春满
 
    徐经世既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又是一位优秀的中医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前来学习者都来者不拒,丝毫没有门户之见,谆谆善诱、一丝不苟,将自己的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地相授,总想让跟随他的学生们终身受益。凡是跟随过徐经世的学生无一不对其无私教授心生敬意与感激。
 
    设立在安徽在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徐经世名医工作室”,已经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学子近百人,其中包括博士、硕士、高徒及国外留学生等。
 
    徐经世先后被选聘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指导老师,所带教高徒均颇有建树。徐经世于2006年获得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于2007年当选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14年被授予安徽省首届“国医名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03年整理出版了数十万字其祖父遗存的医案——《徐恕甫医案》,2011年编撰出版了《徐经世内科临证精华》,2013年撰集临证经验《杏林拾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颇得社会赞誉。其中徐经世对多种疾病的论述及诊疗经验被《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文献别录所收录。先后两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两项省级科技成果。
 
    为鼓励后辈勤奋志学,他奔走联系其祖兄、美籍华人徐经方老先生无偿捐资,先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大学,设立“忠恕奖学金”“育才奖学金”,在安徽省高教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骥伏枥 矢志弥坚
 
    如今年过八旬的徐经世,依然手不释卷,门诊不辍,虽然近来因身体不适住院调养,但仍在病床上重温经典,撰写出数篇医话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共鸣。他密切关心中医未来的发展,将自己与中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传承振臂呐喊,强调中医药传承要“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中医药立足之本是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而有机地将现代科学融入到中医药当中去,不能简单地依赖检验报告去处方用药。中医人要夯实经典基础、结合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在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之后,徐经世拟定了关于建立安徽省“国医沙龙中心”的建议稿,其宗旨就是面向不同层次、批次的学术继承人及带教老师,通过师生互相问答的形式,以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解难答惑,集中开展学术讲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中医水平,可谓其情至诚,用心良苦!正如一位与徐经世相识多年的友人诗中所言:“为人处事总谦和,救死扶伤奉献多;重道遵规勤砥砺,传承敬业未蹉跎;临床善断疑难症,用药尤能细琢磨;载誉归来霜菊艳,杏林翘楚映山河!”
 
    “我愿把对中医的一片痴心坚守下去,秉持大医精诚的医训,与诸位中医同道共同努力,为成就我一生的中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愿后继者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中医药精粹发扬光大,普惠千家万户。”徐经世在安徽省“国医大师”慰问座谈会上如是说,深情地表达出他对中医的赤子之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