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芳:中医可治常见病多发病 还能治疑难杂症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2-26

    人物简介

    黄桂芳,1939年生于福建厦门。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历任科员、随员、三秘、副处长、一秘、参赞。1988~1991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91~2000年先后任驻菲律宾、驻新西兰兼驻库克群岛、驻津巴布韦大使。退休后,两度出任我国礼仪大使。现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

    我在将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曾在五大洲的近100个国家留下足迹,常驻亚、非和大洋洲的四国兼驻一国,参观过多家大医院和诊所,同一些国家的卫生部长、医疗机构负责官员交谈,看望过援非几支医疗队,也同一些华侨、华人医生、销售商接触。我深感把我国的中医药推向世界,让中国的“国粹”造福于全人类很有必要,也有可能。

    统一认识 去除偏见

    中医药学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了不起。长期以来国内外存在着“中西医之争”,备受关注。中西医既然都以治病救人为终极目的,为何就不能共处呢?说到底,是有人对中医药存在无知、误解和偏见,甚至竭力贬低它,唱衰它。

    同西医一样,中医可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中医在正骨、针灸、推拿、按摩诸方面有独特的技法,有些西医治愈不了的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耳聋、耳鸣、帕金森症等等,釆用中医的疗法却能很好治愈,或缓解病痛,延长生命。对有些病,例如中风偏瘫等,西医非要开刀,但中医用银针就能治愈。中医在养生健身上的功效更是西医无法比拟的。这些疗效和功能已经取得社会上的广泛认可。由于中药、西药理念和药性不同,对同一种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也就会有所不同。中医西医各有长短,不必去争论孰优孰劣。对于患者来说,只要能治好病,手段到底“姓中”还是“姓西”并不重要。

    多加沟通 增进信任

    从外交层面来说,我们应当走出去,通过同双边负责医疗卫生的官员,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多次接触商谈,让他们增进对世界生命科学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的了解,搭建友好合作和交流的桥梁。还可视需要和可能,安排他们来华考察参观。我国驻外使领馆和驻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也应行动起来,在第一线多做配合推动工作。我建议将“中医外交”作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有50多个成员国的非洲,缺医少药,疟疾、艾滋病盛行,最近还发生埃博拉病毒疫情。我国尽力伸出援手,有口皆碑。塞拉利昂外长卡马拉表示:“中国慷慨的援助表明,中国是塞拉利昂和非洲国家的真正战略伙伴。中国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和正直!”新中国从1963年起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起已历经半个世纪,受到非洲兄弟姐妹特别是受益的患者高度赞赏。建议在做好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如配备中医大夫和多采购中药材。津巴布韦卫生部长在我离任前专程来话别,希望我国多派医生以及津、中两国共同探讨用草药治疗疟疾和艾滋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中医中药寄予厚望。

    正如当年的“乒乓球外交”“篮球外交”和后来的“熊猫外交”,我们通过辛勤努力,克服困难而开展 “中医外交”从政治上可获红利,既巩固和增进同建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且在世人面前可树立我们是世界公共卫生领域“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配合总体外交 积极开展活动

    2013年10月24日,在党中央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他还首次提出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主张。

    我们开展的“中医外交”,要服从、服务于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为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也为“中医外交”的开展搭建平台。我们对周边国家要按习主席的要求,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加强宣传 扩大影响

    开展“中医外交”的设想和活动,要争取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支持。首先是国内的媒体推动,其次要争取海外华文报刊的配合。其中,也可多报道中医中药治病的卓有成效和积极反响,往后再力争逐步做有关国家主流媒体的工作。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世纪,在世界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独树一帜的中医药学以及养生体系将大放异彩,一批掌握中华传统医疗真髓的中医师将声名鹊起,享誉海内外。

    “中医外交”口号响亮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向世界推出,意在表明我国从事民族医学的同仁愿为人类的生命和福祉做出贡献的诚意,愿同其他国家医务工作者并肩携手,互利共赢。这是利在当今、惠及后代的功德无量的实事、好事。让我们共同为中国传统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奋发努力!

    在云南省大理宾川的鸡足山脚下,人们交口传颂着一位一心为民、无偿为百姓看病的老中医。他是宾川县中医院原院长、中共党员李伯藩。他退休8年多来,每天义诊10小时、接待患者120多人,只开处方,不收挂号费、不卖药。他说当他立志从医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心把一切献给百姓和中医事业。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他现已为34万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等疾病的患者义诊。

    人们不会忘记他的付出,近年来,李伯藩获云南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云南省“最美医生”等美誉。2014年,他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同年6月,中共大理州委发出了向李伯藩同志学习的号召。同年11月26日,李伯藩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家中四代业医

    “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

    1919年,李伯藩的爷爷李东美初入宾川,他从下关、丽江、怒江、鹤庆追击时疫,在宾川设馆行医,解百姓病苦。1929年,疫病肆虐,在为病人诊治中不幸染病的李东美离开人世。年仅18岁的儿子李子宽子承父业,开始悬壶生涯。1940年,李子宽儿子出生,以百姓屏障之意,取名李伯藩。

    年少时的李伯藩,聪明,调皮。从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要求背医书,每天家里聊的都是医术,接受熏陶。1958年,李伯藩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年仅18岁。

    “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不能为了钱。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父亲李子宽的遗言,成了李伯藩一生的座右铭。如今他把这句话也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少华。

    李少华说,刚到中医院跟父亲学习中医时,李伯藩曾要求儿子到岗时间必须早于医院8点的上班时间,遵照父亲的要求,李少华提前五分钟到岗,可当到诊室时,父亲已经在为病人看病了,“他还把我的茶也泡好了,正冒着热气。第二天早上,我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十分钟到医院,可是,父亲还是比我早,他又在看病了,以后基本上天天如此,”李少华说。

    直到半个月后的一天,李少华偶然看到他放在桌子上的手表,才发现原来父亲把时间调快了20分钟。这一次,李少华内心震动很大。那天以后,李少华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时间,认真工作,跟着父亲学习中医,学习做人做事。

    守在基层最前线

    “你什么时候出发?”

    “那就明天吧。”

    “小李,党培养你,现在给你压压担子,县里向州上要了5500元钱,派你到拉乌建医院,钱,可能不够。可采取公办民助的办法来解决,你有哪样困难?”

    “没得”。

    “那你什么时候出发?”

    “那就明天吧。”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宾川县委书记李时秀与李伯藩的对话。次日,李伯藩翻山越岭到了拉乌。

    拉乌是彝族乡镇,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通公路。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们,听说来了医生要建医院非常高兴。李伯藩走村入户和山区群众一起围着火塘吃烧洋芋,咽苦荞粑粑,踏遍了拉乌的大小山头,和气的李医生与山区群众相处得像一家人。

    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拉乌卫生院建起来了,结束了山区无医院、无医生的历史。山区人民憨厚的样子永远留在了李伯藩的心中,那一双双沾着泥土、长满厚茧的手来找他诊治时,李伯藩终于明白了父亲对他说的“对穷人要多关心点,对他们的态度要更好一点”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就连流脑、乙脑、麻疹这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李伯藩也从不畏惧,冲在最前面,关心、诊治病人。

    1982年,正在李伯藩奔忙的时候,一场疫情突袭宾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半山区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恶性传染病。这种病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死亡率高,一天之内先后患病20人,当天死亡4人,剩下的16人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重担全压在了主持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伯藩肩上。16位病人病情愈来愈重,高热不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州里要求将病人转州医院进行救治。病人家属听到要将他们的亲人转走治疗时,16位病人的家属找到李伯藩说:“李医生,救救我们的亲人吧。我们不转了。我们的亲人奄奄一息。要是在转走的途中就死掉,我们咋整?就请你帮我们医吧。”

    李伯藩大胆决定:用中药救治。他认真回想了祖辈留下的临床经验,查阅医书后为赵某开了一方。奇迹发生了,一剂中药下去,赵某起死回生,随之其余15位病人也改用中药治疗。服药后,病人一天天好转,半个月后,16位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从此,宾川人民深深地记住了李伯藩。

    积极创建中医院主阵地

    “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要当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

    疫情消除后,李伯藩找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家明,把中医的重要性、中医能治病、防病、治大病,及中医药成本低廉的优势一一说了出来。

    待李伯藩说完,王家明说:“伯藩啊,你的工作热情,让我很感动,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县里现在没钱呀,我这个20多万人的当家人也有说不完的苦衷啊。你也清楚,这几年我们宾川遇到了连年大旱,农业减产,财税减收,国家调拨了救济粮,全县人民正苦度灾荒。”

    听完王书记的话,李伯藩说:“王书记,我理解你的苦衷。我不要县上的钱,只要你批准我们建中医院。我们自己想办法就是了。”

    王书记沉思了一下,说:“县委研究后,马上通知你。”

    最终,1982年11月24日,在李伯藩的努力下,宾川县中医院正式成立。李伯藩成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当时,医院整个家当只有一些中药、10多间陈旧简易的小平房。而就是在这些狭窄的小平房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李伯藩以身作则,要求职工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要求职工:“即使病人把口水吐到脸上,擦了就是;但过后要找出病人吐口水的原因;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要当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

    李伯藩当院长的15年间,宾川县中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大内科发展为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多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宾川县中医院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李伯藩也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各种奖状、证书有一大箱,但他从不炫耀。

    2010年,宾川县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坚守

    “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这样我百年之后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

    2006年6月29日,已延长了5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任由他们磨破嘴皮,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

    面对种种“诱惑”,李伯藩说:“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

    李伯藩退休后,在家开始了义诊之路。将近8年半的时间,每天诊疗120多人次,每年诊疗43200多人次。这些患者不仅仅是周边地区的,还有从遥远地方慕名而来的。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截至目前,他已为34万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等疾病的患者排忧解难。李伯藩从未收取分文,每天超负荷工作。

    李伯藩的家面积不大,只有10平方米,常常因为病人太多,挤满了院子。为了解决场地不够的难题,宾川县政府将县人民医院对面的妇幼保健院特批了几间屋子给李伯藩免费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由于长年累月坐着,李伯藩的臀部起了血管瘤,瘤子由蚕豆大长到了核桃大,有时坐破了,鲜血直流,他穿的几条裤子全被血浸透过。瘤子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从没停止过工作。每当他的儿子为他洗那一条条被血浸染过的裤子,看着那一盆盆被血染红了的水时,都忍不住掉下泪来。

    由于病人太多,来的时间不固定,白天、晚上,甚至吃饭的时候也有病人来。李伯藩来者不拒,随时给患者诊治。不规律的饮食让李伯藩很早便患上了胃病。近些年来,他的胃病常常发作,但他还是强忍着,不停地工作。

    如今,步入古稀之年的李伯藩身体状况已不比年轻之时,但他丝毫没有因此就给自己减少工作量。每天晚上11点后,当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李伯藩又会泡上一杯茶,搬出长年积累下来的病例资料,伏在灯下,认真翻看,仔细整理,有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说:“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这样我百年之后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