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中医梦,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药学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生生不息,但凡有人之处就需医药,有医药必然要有中医。 希望中医梦融入中国梦,中医药的发展能“上通下达”。如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方给予支持,如推进立法,列为国家战略等,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此谓之“上通”;中医药真正进入家庭,防病治病,深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人都掌握养生防病知识,了解中医,靠自身的中医健康素养提高身体素质,以致少生病、不生病、不得大病,此谓之“下达”。 希望中医药能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到“内和外达”。内和,中西医融合,共同构建医学体系,使百姓获益;外达,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中医,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中医,并得以受惠。 希望中医药研究,尤其是文献研究能正本清源、开源畅流。要抓好中医药通史、中医药典籍通考、中药通鉴。把我们的源头搞清楚,搞透彻,才能后继有人、后继有术、后继有力、后继有成。 希望中医药发展能继承创新,重点在于致力提高中医辨证的精准度、提高方证的吻合度,从而大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对中医药的热爱无以言表,惟一句:祝愿中医源远流长、世代辉煌——“中医万岁”! 孙光荣,194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药文献学家、临床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医药文献研究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原任湖南省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常委、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 •他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显学,提炼“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核心理念,以文化先行推动中医药发展。 •他首倡“中和”临床学术思想,融丹溪、东垣两家之长,形成“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诊疗方式。 •他研究并创立了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浏阳河,逶迤西行,一路奔流汇入湘江。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滋润下,成长了个性鲜明的湖湘子弟。在浏阳县一个小渡口,放飞了一位少年的中医梦,成就了一位国医大师。童年的他,曾在这里等待出诊的父亲;少年的他,在这里启程学医;青年的他,在这里砥砺行医;年近花甲的他,赴京开创中医药远程教育先河、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他,就是孙光荣。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三位名医带高足 幼承家学 侍亲至孝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缇萦救父”传为千古美谈,在湖南省浏阳县柏嘉乡,也流传着一个“十岁伢子救父”的故事。 孙光荣的父亲孙佛生,知名中医,曾为当时不少政要名流治病且相交。土改开始,孙佛生因“前清遗老、封建官僚,要查清历史”被扣留。彼时孙光荣刚满10岁,等父不归,心下焦急,竟独自走几里路去了乡政府。他不畏人多,不惧乡长,陈述清晰:“我父亲官当得正不正,有德政碑为证;医生做得好不好,问各位父老乡亲就知道。”围观众人啧啧称奇。 很快,父亲经查证清白回家了。事后乡长感叹:“我们乡竟然出了这样的伢子!才10岁,事情讲得清楚,道理讲得明白,有胆有识,骨头又硬,扛得起、抗得住!” 孙父知识渊博,明天文地理,精文史哲医,善书法音律,曾在北京、湖南等地行医。孙光荣耳濡目染,幼承庭训,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岁启蒙,习字、吟诗、撰联,记诵《幼学琼林》《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书。及长,熟读四书五经,中医经典。其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在书香中熏陶成长,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构筑了他日后持身处世的根基。 至10岁,正式随父习医,磕头拜师之际,父亲训导:“做医生要有菩萨心肠,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分。先立德,而后才可出为良相,入为良医。” 并让儿子发誓,“不以医术图财牟利。”自此打下坚实的“童子功”,攻“丹溪学派”,为之后的中医临床、科研奠定了基础。 光阴如水,悠悠一甲子,当日誓言不曾忘却一字。他始终坚守家规铁律,以慈悲心肠济世活人。 他更亲身践行弘扬孝道。父亲早逝,他侍母至孝,日日陪母亲晨练。每有行归,先问母安,如逢母亲入睡,就脱掉鞋子,轻轻走到床边观察是否安睡。母有疾,侍奉汤药,尽心尽力。 侍师至诚 勤求博采 在乡里行医近10年,孙光荣的医德医术在浏阳、株洲、醴陵、长沙一带颇有声誉,还被评为“浏阳县农村医疗卫生先进工作者” “人民的好医生”等称号。1974年7月,他成为柏嘉公社医院医师。因其早有医名,入院培训西医知识由院长易中林亲自担纲。孙光荣跟着他走村串户,虚心求教,迅速掌握了常用西医知识与技能。易中林逢人便感叹:“有名气不自负,还谦虚好学,一讲就懂,一学就会。我带的学生数孙光荣最踏实、最规矩、最灵性!” 后来,公社派送他到浏阳县人民医院进修一年西医内科、传染科。努力进修之余,他自学了全套第四军医大的教材,为今后临床科研贮备了能源。 凡带教过他的老师,无论长幼,他都恭敬地执弟子礼。2003年,已是著名专家的孙光荣回乡看望易中林,甫见面,三鞠躬,易中林连连摆手:“我一个乡下退休老郎中,怎担得起大专家的大礼?!”孙光荣行礼如仪:“是您把我领进了医疗卫生事业之门,您永远是我尊敬的老师。” 1978年,卫生部在全国开展选拔中医师统一考试,孙光荣以全县第一名成绩录取。分配至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师承著名中医药学家李聪甫研究员。此后7年半,孙光荣协助李聪甫临床诊疗、整理医案、开展科研。真传授受,师生情深,他也完成了从中医临床实践横跨中医文献理论研究的飞跃。 1982年,师徒二人到厦门出席审稿会。期间,李聪甫交待他抽点时间撰写山东中医药杂志社约的《名老中医之路》。次日一早,孙光荣就交稿了。李老一怔,连问:“你什么时候写的?在哪里写的?”孙光荣说,“怕影响您休息,昨晚您入睡后,我借张桌子在走廊写的。”李聪甫看后,喜不自胜,对万友生、朱良春等教授说:“光荣一晚上写成近一万字的稿,我一个字都不用改哩!” 到北京工作后,春节回老家,他都到老师家中看望。即使年逾古稀,进门仍要向老师及欧阳锜、刘炳凡等师叔们的遗像三鞠躬。当选国医大师后,对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等老一辈专家,仍执后学之礼;对同辈或后学,亦无骄纵之气和傲慢之态。 以人为本法自然 和谐平衡济世人 心中有大法 笔下无死方 “如果说,中华文化的灵魂是‘和’,中医医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中医医术的最高水平就是‘调’,中医疗效的终极指标就是‘平’。”孙光荣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无不秉持了中正平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贯穿了“贵中尚和”的理念。如同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孙光荣临证、教学之时,往往传递出清雅的中医药文化气息,令人如入芝兰之室。 一日,在孙光荣的诊室,有位姑娘进门言谢,泣不成声:“大大!谢谢您啦!”原来她从14岁初潮起,至今19岁,月经几乎没断过。北京、天津等地大医院都看过,仍不见效。一周前来此求诊,孙光荣开了个药方,花费59.1元,药到病除。跟师侍诊的徒弟们亦讶然,一看处方,不过几味普普通通的调理气血之药。 徒弟们不免疑惑:“您这些看似普通疗效独特的治法和方药是怎么想出来的?” 孙光荣耐心解释:“不是‘想’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遇疑难杂证,当先察阴阳气血升降出入,调之使平。首先确立治则,可“正治”,也可“反治”。此病例是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而获效。然月经不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子得选用不同的基本方。听他释疑,往往能正本清源地探索理法方药的真谛,且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都是厚积薄发,“悟”出来的。 这只是孙光荣临证55年中的一个故事。他早年随父习丹溪学派,后随李聪甫攻东垣学派,通过临证观察研究,加之深研丹溪、东垣著作,积累丰厚,终至融两家之长。他提出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形成“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诊疗思想,擅治中医内科、妇科的脑病、肿瘤、带下、情志病等疑难杂症,用药“清、平、轻、灵”,创造了经方化裁应用模式,研制了系列经验方。他组方用药,讲究药少而效宏,皆因其上通晓《灵》《素》,下涉猎百家,融会贯通于胸中,才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巧妙化裁,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三老联名荐 不负一身学 鉴于自小打下的古典文学功底,孙光荣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33年,造诣精深,提出研究文献要坚持有渊源、有依据、有类比、有归纳等原则。 1980年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开办硕士研究生班,缺一位高级讲师主讲《医古文》和《中医文献学》课程,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锜“三老”一致推荐由当时的助理研究员孙光荣担任,理由是“不重头衔,重实学”。 就这样,40岁的孙光荣走上研究生班讲台,连续担任16届硕士研究生班及湖南省中医内科提高班的教师。因家学渊源和治学严谨,凭着过硬的古文功底和中医药文献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他编著了《医用文言基础学》,集版本、训诂、校勘、注释、语译、文选、古文化知识于一体,解决了硕士研究生班《医古文》和《中医文献学》的教材问题,深受研究生好评。 湖湘文化育精神 一副铁肩担道义 执着坦荡荡 行事“霸得蛮” 《左传》描述楚人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湘人曾国藩有屡败屡战之勇,终于打败太平天国军伍。湖湘子弟敢为人先的精神代代相传,他们做事坦荡执着,总带有一股“霸得蛮”的勇气,在孙光荣身上可窥一斑。 1982年,李聪甫、刘祖贻、孙光荣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课题“《中藏经》整理研究”。当时课题经费有限,为寻找失传的《中藏经》赵孟頫手写本,孙光荣坐硬座、带干粮、睡地铺,独赴北京、上海等地。后来找到线索,上海博物馆一位退休技师知情《中藏经》赵本下落,但他拒绝接待。孙光荣硬是在他家门口守候3天,终于感动了老技师。正逢老技师的妻子风心病加剧,苦不堪言。孙光荣立即主动诊治、购药,治疗7天后好转。老技师感恩之余,指引他找到《中藏经》绝本。历经4年整理研究,《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及《中国历代名医名术》等著作相继出版,揭开了尘封千年的《中藏经》真貌;发掘了《中藏经》脏腑辨证八纲,揭示了判顺逆、断生死的规律和处方用药特点。 心怀天下忧 敢为天下先 年届退休,孙光荣又一次敢为人先,带头开创了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事业。2000年,他提出创建网络教育学院,促成湖南国讯医药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经教育部考察与论证,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使中医药在职人员得以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学历,保证他们的临床学术能有源头活水,时有创新。 正是这“心怀天下忧,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神,使孙光荣具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担当,在中医药事业中不断求新创新。在他带领下,创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建立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信息中心;创办《中医药时代》杂志、《湖南中医药导报》杂志;开设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荣湾镇、兴汉门、国康门诊部;策划创建国讯医药集团;创立北京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创办“中华中医药在线”;创建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创办《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始设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这些创建创新背后,无不凝结着他的艰苦付出,也见证了他以一己之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轨迹。 春风化雨润杏林 文化先行扬中医 妙手著文章 力推中医行 2014年9月起,《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专栏刊发了“读懂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系列文章,共16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辑录整理其熔铸中医观部分并加以诠释。文章引经据典,以深邃的思考、透彻的理解,阐述了“中医大道”“上医治国”的深意,一时在行业内外引发积极反响,既帮助中医药从业者全面深度理解中医,运用中医思维发展中医,又使行业外领导干部加深对中医的了解。 该系列文章的作者,正是74高龄的孙光荣。他在完成每天繁重的临床、教学等工作之余,以自身中医药文化学识精心解读总书记讲话。文章连载历时数月,他每每按时交稿,令人钦佩。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章有此高度,皆因作者胸中有丘壑,亦源自他日积月累养成的大局观。自1981年起,他一直参与国家及部分省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等调研、起草、论证工作,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计划、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等起草小组成员或主要执笔人、或专题论证专家。他亲历并见证了这个时代中医药发展进程,尽心竭力推动其前行。因而,他对中医药倾注心血之余,更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多年来,他不遗余力通过讲座、科普、写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在海内外主讲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专题近90场。因其书、文两绝,他撰写并亲书“药王德业碑”和“祭药王文”,矗立在药王山大殿广场。 2013年,他向台湾提出中医药交流合作建议方案,获得海峡两岸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已开始付诸实施。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他成为35名专家委员之一,继续为中医药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弘扬人文观 “上书”摈杂音 孙光荣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在新时期,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对弘扬中医药文化,他理解深刻、认识独到、观点新颖,并身体力行推广发展,使之成为显学。 他提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由6要素构成: 人文观念,体现在“天人合一”“致中和”; 防治思想,体现在“治未病”“防重于治”; 思辨模式,体现在“整体观”“辨证论治”; 治学方式,体现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医德医风,体现在“本立道生”“德业双修”; 行为准则,体现在“精诚专一”、“淡泊名利”“大医精诚”。 2015年1月,他受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将致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授、传播的旗舰,更好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教育等工作。 2005年,当社会上刮起“唱衰”中医药之风,他致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阐明中医药五大特色、六大优势,分析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10条建议。很快得到批示和重视,建议也被逐步采纳,这封“上书”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尽管成就诸多大业,倍受赞誉,他依然自在恬淡,回家不过读书练字,常以“处世持身刚柔相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自勉。 “人生不过百年,走这一程,只为了对国家、社会有个交待。生长在这个时代,在光大发扬中医药事业大潮中,我能尽一份力,很荣幸。” 他说话时,目光停留在悬挂于书房内的手书条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