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中医药服务升级的重要环节;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推进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成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服务资源的有力抓手。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添了新动力,也为社会力量办中医开辟了新空间。
在深化医改中,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有诸多利好政策,而落实好这些政策,同样需要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推动建立公立三甲医院、政府管理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三联动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表示,在医改有利政策支持下,针对基层中医药发展,特别是社会办中医面对的一些难点问题,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机制和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
政策支持、规范管理 鼓励社会办中医
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鼓励社会办中医,为基层中医药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在广东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近年来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峰介绍,广东民营中医机构逾两千家,占中医医疗机构八成多,服务量则占到两成。在很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医院医疗网点不均、服务不足的问题。
广东的经验就是坚持政策支持,加强规范管理。一是积极协调,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投资开办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范围以及急救网络医院范围;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人才引进,在制成评定、户籍管理、档案管理、住房与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享有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人才同等待遇。
二是科学规划,提供广阔发展空间。鼓励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引导和促进民间资本投入高端、特需医疗服务市场;积极鼓励境内外民间资本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细化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选址范围,在人口密集、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实行民营医疗机构选址优先,准入优先;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
三是规范管理,引导机构健康发展。细化设置审批,优先批准设置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实施分类管理,营利性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其自主制定,还可根据发展需要申请转换经营性质;加强监督管理,打击非法行医、违法医疗广告和其他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针对民营中医机构仍存在普遍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徐庆峰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政府鼓励,市场运作;放开限制,优先准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规范发展,加强监管”的原则,取消社会资本办医的规划限制,放宽准入条件,简化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重组,放宽民营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落实民营医疗机构投融资及财政、税收扶持政策、价格政策和医保政策,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用地用房保障,支持民营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民营机构外部学术环境,维护民营医疗机构合法权益和医疗秩序,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公立与非公立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尊重首创精神 三联动促基层中医发展
作为社会资本办医机构,北京固生堂中医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与公立三甲医院、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具有多年的成功实践,为基层中医药发展带来许多启发。
发展基层中医药需要不断推出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认为,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基层中医药,既与国家医改政策要求相符合,也与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对振兴中华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杨龙会说,医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强基层。当前要求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而如果基层不强,那么分级诊疗难行。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前提是一定要强基层,所以说,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就是符合医改方向,就是医改所需要的。实践也证明,中医药在基层的生命力越来越强,贡献率越来越大;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也符合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要求,社会资本办医不仅是发展医疗服务,还应该包括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内容,在基层发挥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对于振兴中华文化来说,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就是中医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一定要复兴,当然包括了发展和振兴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的根就在基层。在此,发展基层中医药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基层中医药发展中的困扰,杨龙会认为,“高水平的人下不去留不住,基层机构中医人员积极性不高,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缺少整合”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机制建设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家从强基层出发,加大了对基层社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包括改善基础条件、培训中医全科医师、农村中医订单定向培训等,同时通过扶持发展政策,降低中医药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例,保留饮片加成,对部分中医项目给予补偿,引导和鼓励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开展和使用。
对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杨龙会表示,“放宽条件,放开限制”的举措,都是对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的改善。他认为,还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比如北京固生堂这样的连锁机构,既能够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适合现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基层中医药发展中展现了生命力。这类连锁机构在机制上有很多优势。首先能够体现中医人员的劳务价值,“有一个好平台,凭中医能力吃饭”,让中医师有尊严有价值,这本身就是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一个贡献,值得肯定和支持。当然,还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和提炼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基层中医药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再一个,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基层中医药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的机制,包括在慢病管理方面形成特色的社会办中医机构,都可以参与相关试点工作。另外,要积极总结,加强宣传,以利于推进改革。
中医馆连锁产业化 搭建中医服务大平台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是调动社会资源、丰富和均衡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卫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是优化政策环境,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公立三甲医院的参与合作,则可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机制灵活的社会化办医平台,输送到基层。
北京固生堂目前在北京、广州、深圳建起了4家中医馆,聘请到一大批公立三甲医院的专家坐堂开诊,面向基层社区开展中医药服务,已形成了连锁化发展体系。北京固生堂中医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志亮介绍,去年4家中医馆门诊量达到15万人次,平均复诊率则达到72%,成为基层百姓信赖的中医服务平台。就在一年前,美国NEA基金投资北京固生堂,推动连锁化发展。今年,该公司规划进驻长三角地区,并即将完成第二轮亿元级融资。
以疗效树信,以口碑取胜,固生堂坚持实施“名中医”战略。涂志亮认为,一个传统中医馆,没有繁杂的检验仪器设备,门诊量和复诊率靠的是好疗效,而好疗效来自“好医生”和“好药材”。
中医馆的发展对基层中医药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在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模式下,中医药传承发展遭遇诸多挑战,中医医院西化现象普遍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受西医培养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令人堪忧。中医馆模式则为之带来转机,不仅让传统中医服务重返市场,而且让中医临床医生获得应有价值回报。“在固生堂,医生临床诊费分成达到八成,并与药费脱钩”,“医生专注于看病本身,有效破解了以药养医的困局”。
但是,传统中医馆也存在旧有模式的“顽症”。过去老中医开馆行医,传子授徒,囿于门派意识,医术传承和服务范围都有很大限制,难以持续化发展。当前还常面对中药饮片市场的乱象,基本无力建立饮片质量保障体系。也许同仁堂是一个标志,但同仁堂主业在中药产业。固生堂则开创了一个以中医医疗为主的服务平台模式,尤其是通过连锁发展,实现了平台化、产业化。既机制灵活地打破了传统中医馆自我封闭的困局,也因其规模化和标准化具备了药物质量保障能力。“中医馆连锁化为名中医服务基层提供了最好平台,将形成现代中医服务的一个品牌。”
不过,涂志亮也坦承,推进连锁中医馆建设,打造名中医服务平台,核心问题在于医师多点执业。从医改政策看,鼓励社会办医、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是大势所趋,令人鼓舞。当前,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中医馆,健全连锁管理体系,做好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化。今后要在医改政策指引下,在中医药体制机制完善中,积极发挥社会资本办医的优势,与各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形成良性联动,更好地服务于基层。
中医药教育当顺势而为 面向基层培养人才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水平不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小虹指出,基层人才现状制约着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中医药高校应发挥职能,有所作为。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围绕基层需求,做好教育文章。一是培养输送高水平中医人才到基层。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同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确保毕业生所学知识满足基层工作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二是开展基层中医业务骨干进修培训。通过各类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从业人员的诊疗水平。三是派出名老专家到基层医院传经授课。四是提供在职中医人员学历教育。五是协助强化中医人员岗位培训。发挥科学研究职能,大力增强基层中医科学研究能力。
以科研引路,带动基层服务质
量和水平提升。鉴于目前基层中医院科研情况不乐观,严重制约了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该校面向基层中医机构,加强中医科研意识引导和知识培训,提高基层中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基层中医学科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并与基层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
为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该校帮扶基层中医院做大做强,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规范运行;推进建设学习型中医院,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开展政策研究与咨询活动,针对基层中医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政策问题开展研究与咨询;积极推动基层中医院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该校还大力推进基层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引导好基层中医院文化建设方向,帮助基层中医院成立机构、制订规划,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从医院的外部形象到服务特质,彰显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从抓实职工文化培训入手,打造一支中医药文化实践的优秀团队,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为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刘小虹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也就附属医院与社会资本结合办医进行多方尝试,包括引进国际资本,合办、托管医院,以及开展远程医疗等。其中与北京固生堂的合作开展最早,对建立三联动的中医馆连锁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多方联动社会化 台湾中医连锁发展经验可鉴
在台湾,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只占2.7%,其余的都是民营医疗,其中90%是面向基层医疗的诊所,“在台湾,可以看到,诊所比便利店还多”,台湾马光控股中国区首席代表林岳峰介绍,台湾实行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居民普通疾病诊疗需求均可就近满足。
林岳峰说,台湾基层医疗形态的转变,经历了私有化、企业化,下一个阶段将是走向连锁化。连锁化诊所的经营,就是做连锁的品牌化经营。好处就是通过规范化管理,保持服务水准,降低运营成本。发展到一个极端,就是集团化,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大幅降低成本,把服务做得更好。患者进入集团化机构,可享受一样服务。
北京与台湾人口数量相近,北京拥有医师数量7万多,而台湾只有3万多,但是北京医师大多在公立医院,而台湾服务于基层机构的医师就有两万多。林岳峰认为,因为有多点执业、转诊制度的基础保障,台湾居民不仅可以看到好医生,还享有更低的成本。
为什么社会化得到广泛支持?林岳峰认为,这是因为台湾基层医疗的社会化让民众得到了好处。一个是容易建立信任感,有良好的医患互动。一个是环境,基层医疗环境非常干净、卫生。同时,连锁医疗机构比较多,服务价格也比较便宜。
始建于1990年的马光控股保健集团,目前是台湾唯一上市中医连锁机构。1999年进入新加坡,短短3年就开了20家,2009年升级后两年内在台湾上市。马光门诊注重环境建设,每家业务面积平均1500平方米,配备有各种检查检验设备,均设置专门的文化休闲区域,方便患者候诊,提高就医舒适度。马光集团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经常开展常规和特殊培训。规范客户关系管理,设有客服主管部门、专责信息部门,门诊部均安排客服主管,致力于培育社区民众情谊,建立社区民众信任感。
林岳峰介绍,目前马光控股已经取得中国大陆医疗机构连锁资质,目前旗下14家连锁综合门诊部取得医保定点资格,并成为天津市医疗机构资格连锁经营改革试点单位,马光医疗机构设置统一由天津市卫计委受理,医师护士均可在马光各门诊部间有序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