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针对我国中成药国际化进程举步维艰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建议,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外用药入手推进中药国际化。(3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笔者非常赞同刘文伟委员的建议,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建议的可行性,特补充以下几点。 一是外用药比口服药相对来说用药安全,随时可以去除,更容易为外国人接受。 二是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效果确切,既治皮肤表面疾病,又能治体内疾病。虽然中药、西药都有外用药,但西药的外用药多局限于治疗皮肤体表的疾病。如达克宁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而中药外用,除了可以用于体表疾病外,更多的还可以治疗体内疾病,如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穴位用药,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在肚脐(中医称为“神阙穴”)用药可以治疗小儿腹泻、腹痛、自汗、盗汗、夜啼等病症,也可以治疗成年人痛经、阳痿、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在涌泉穴贴药,可以“引火下行”,能治疗口疮、腮腺炎、扁桃体炎等上部疾病;在血海穴贴药可以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三是中医外用药的历史悠久,方法多样。汉代张仲景在其书《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温熨、坐药、洗浴、润导、塞耳等中药外用法,至清代吴尚先著《理瀹骈文》一书,对外用药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记载了大量有效的外用药方,并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书中记载的外用药方有外敷法、薄贴法、熏蒸法、坐药法、握药法、拔毒法、取嚏法等,多达几十种,其内容比西药的透皮吸收理论更为丰富多彩。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药以其确切的疗效、系统的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中医药必然会走出国门,普泽世界。然“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希望中药外用药率先国际化能早日实现。 本来同行之间网络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然而让笔者感到吃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寻求帮助的医生大多是中医执业医师或者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当问及他们的日常诊疗情况,竟然很多人在临床是用纯西医治疗,不但不用中药,连中医的基本理论都忘记了,因此开不了中医处方是自然而然的事。 仔细想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是这类医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中医就不是很感兴趣,即使学习了这个专业但是却不能学以致用,感觉不如西医来得快;只不过鉴于学的是这个专业,才不得不去考取这个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时只要凭着死记硬背的功夫就可以通过,拿到执业证书后数年里又不用中医理论看病,以致后来遇到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时,想用中医治疗但心里又没底。
笔者认为,是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出了问题,希望这一考试在报名资格上不要唯学历是从,这会让不少热爱中医、坚持自学或者拜师学艺,但是却因为没有中医院校毕业证的人被拒之门外;考试内容也更应该注重临床应用,不能只是考一些书本知识和一些固定内容。要让有中医真功夫的人能通过这种考试;也只有这样的人,在取得执业资格后才会更加珍惜用中医中药防治疾病的机会。同时,卫生等相关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要做到规范化管理,避免假中医们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中医产业在媒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这本应该是好事。用开班授课、电视讲座、网络宣传等方式来宣扬中医,为大众带来中医知识确实是好事,也值得推广,但是应该中正平和。如果宣扬的是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中医知识,会给大众带来误导,轻者使人曲解中医,重者会影响到受众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