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的作者到底是谁?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5-04
    羊年初的某天夜晚,我饶有兴趣的收看着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的《探索发现》栏目,正在播放“岐黄春秋”(二)《黄帝内经》。在几十分钟内,主要介绍这部中医著作的学术价值、成书年代、内容形式,以及结构组成等,而对该书作者,只是一语带过,未作任何评价。我本满怀希望,想通过央视权威栏目制获知一些关于《内经》作者的一些新信息,但是,颇感失望。看罢,一个长期困扰我的疑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评价《内经》作者,又一次涌上心头。
 
    《内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是这样说的:“医书。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由谁写成的?——本文作者,下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包括较长时间的多人作品(这不是一部多人作品的汇编),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称《灵枢》)各9卷。”至于该书作者,未立词条。
 
    医史专家李经纬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对《内经》的作者亦未立词条,在559页“黄帝”条中,是这样写的:“举凡兵器、舟车、弓箭、文字、养蚕、衣服、音律、算术及医药等,相传皆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系托名(由谁来“托名”)黄帝、岐伯、伯高、少俞、桐君等讨论医药学的著作。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此书原为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后称《灵枢》)各九卷,较系统地总结了(是谁总结了)古代医学理论。”
 
    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的《中国医学史》,在“《黄帝内经》的产生”这一节中,是这样说的:“《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话可这么说,事由谁来做?那么是谁使“非偶然”变成“必然”呢)……《内经》所引用(很准确)的古代医书达二十一种(书名略)……正是在上述各类更原始、更古老的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医学家们(《内经》的起始阶段,绝不是集体,而是一位了不起的“个人”,但这里用了“医学家们”,还是很有见地的)不断加以搜集、整理、综合成书的。(《内经》是一部构思缜密、内容系统、结构完整、主旨鲜明的著述,是一项有规划的系统工程。仅由医学家们对前人医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综合,是达不到这个高度、成不了一部医典的)……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内经》的主体,是由一个有着师徒系统、传承有序的、代表着当时最高医学水平的群体来承担,并历经数代为完成的)。”
 
    《内经》的作者非同常人
 
    面对上述情况,有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一是谈到《内经》时,常常省略了作者或是含糊不清;二是中医理论的创始人到底是谁?这是两个既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问题,既不能含糊,更不能回避,不能“重书而轻人”。
 
    说到《内经》的作者,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他们身居民间,靠行医吃饭,难道有人就非得主动去担当编写《内经》的工作吗?如有人首先义不容辞地承起了这项工作,那就肯定不是常人,而是伟人!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是攒书,而是著书;不是搞文献汇编,而是创立中医学说。他们之中,确有几位学养高深、思想领先、见解独特、学术超常,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是这个集体的领军人物。他们同时还著成了《黄帝外经》(此书已亡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内经》;没有《内经》,哪来中医理论?没有中医理论,就不会有流传两千多年的中医!顺理成章,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医学的创始人!比起盖伦(“岐黄春秋”拿他与张仲景相比,实在是错了位)创始西医要早出500多年!唐·王冰因注《素问》、宋·林亿因校《素问》,都名垂青史,为什么,在中国医学史上,《内经》的作者却始终没有被确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常想,假如《内经》和《外经》的作者,能像诸子之书的作者那样,留下了真名实姓,并且《外经》也得以流传于世,那么,中国医学史又将如何来写呢?不能因为他们托“黄帝”之名,就遭此噩运;宁可相信传说,而不肯定现实!传说毕竟是传说,不是著作;只有著作,才是实实在在的。按《中国历代纪元表》的记载,从黄帝时代到现在,前后相加是4615年左右。而《内经》成书于战国(共500多年)时期,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姑且取战国中期,刚好是4615年的中点,即从黄帝时代到《内经》成书,再到今天,约各为2300年左右。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能记录历史,但即使后人把前者写入著作,不管多么具体生动,那也只是二手资料,不可能是当时的原貌,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等。何况医学涉及思维、思想、理论、方法,它不同于具体的物件,没有文字的记载,光靠口传心授,又能流传多久?原始农业社会的黄帝、岐伯及众臣,可能的确有过关于医学的言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还能传得下来吗?《内经》中的君臣问答,很明显只不过是作者用来表达医学思想、理论的一种形式而已,跟历史上的黄帝、岐伯没有丝毫的关系,古代托名炎黄的书籍多着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明确记载的书目共36家,862卷,不少就是托名之作。不知何时起,除了一部《内经》,在历尽曲折坎坷之后流传了下来(唐代《素问》已面目全非,宋代,《灵枢》也濒于失传)之外,其他844卷(连同《内经》的姊妹篇《外经》),全部亡佚。文字著作的流传存世,竟是如此艰难。中外历史上,曾有多少宝贵的各类书籍失传,使前贤的智慧、人类的遗产付之东流。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研究、宣传中医药文化,这无疑是对中医的发展传播十分有益。但是,为什么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对有着巨大贡献、深远影响和深厚文化的、写出了伟大《内经》伟大的医学家们,不研究、不宣传,反而让他们长期处于被埋没、被忽视和被冷落得境地呢?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还会继续多久?他们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置身民间,地位卑微,生活清贫,无名无分,无欲无求,却胸怀大志,献身医学,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实在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尤其是那第一人,没有他的创意、规划、起步、奠基,永远不会产生《内经》。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撰著了这部为中华民族造福两千多年、造就出成千上万的中医人才的医学经典,确实是功劳卓著,业绩皇皇;贡献伟大,决不能忘;当享永祀,当受颂扬;当树丰碑,当立群像;真乃中医之圣祖,杏林之巨匠!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