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但就笔者所见,如今的中医教育,有不少弊病。
一是削减经典课程和基础课程,对于所谓的自然科学增加课时,增添新课,当然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术业有专攻,我相信从扁鹊至今的中医大家里没有一位像当代中医学子一样用大把的时间研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的。二是理论与实践做不到有机结合。大学本科5年,大三的见习基本上属于医院一月游,这还是对于有自制力的学生。大五毕业实习恰好是考研的黄金时段;对于不考研的同学就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所以实习情况可想而知。三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代替导师给本科学生上课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与西医一致,从系统上看很完备,但是从细节上看有待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医除了必要知识的储备,更需要有人“领进门”,这个“人”也可以指代一个机遇。对大多数人来讲,中医教育首先应该以培养中医思维为基本点和出发点。
笔者认为,中医教育要从中医发展的现有阶段性特点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实实在在做到重基础、有核心、讲特色,才会达到中医教育的目的。
几年前一位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对我说过一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现在来乡镇卫生院上班的中医毕业生会开中药的太少,我们刚新招的两个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不会开中药,一律用西药,反而是我们这些搞了几十年西医的老医生不得不帮民众开点中药。”当时听了真是五味杂陈。为何中医院校毕业生不会用传统中医诊疗手段,甚至基层的中医最后变成了西医,说到底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成长为一名中医的环境。
学校环境
现在一些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西化严重,没有合理配置中医药教育资源,往往西医课程比中医课程还要多,或者中西医课程各半,而且中医的经典课程很多由原来的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中医经典是临床辨证的源头,源头都被扼杀,那培养出来的中医哪里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悟性和灵性呢?
承担培养中医人才重任的中医院校教育大多没有构建适应基层中医的知识体系,中医固有的实用性和全科性不突出,毕业出来能看病的中医师太少。与以往的师承教育相比,弟子一般跟师两三年就能独立应诊,而我们本科五年毕业还不会看病,值得反思。
实习环境
对中医学子来讲,实习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这个时候是初步建立中医诊疗模式的大好时机,可为以后工作中正确应用中医思维打下基础。但目前有些中医院校学生实习的中医院有西化倾向,甚至在某些中医院,中医药不过是点缀而已。试想,如果临床带教老师都觉得中医药只是安慰剂而已,言传身教之下,跟着实习的学生又会做何感想?这样实习出来的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又能有多少会相信中医的疗效,有多少能在临床独立运用中医药理论看病呢?
工作环境
在基层,很多卫生院中药利用率不高,中药材霉变虫蛀,到最后甚至变成没有了中药。中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到了基层,承担的基本也是西医的工作,就算有中药的很多基层卫生院,中医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要比西医从业人员的低,这样的环境,会使喜欢用中医药的中医也慢慢转变为西医,因为中医也要养家糊口。
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很多中医受西医观念影响较深,对中医理论产生怀疑,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脱离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只会对症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中医学术不能得到有效继承。中医在基层严重西化的原因就在这里,从学医伊始就埋下了伏笔,到了工作岗位完全西化。笔者建言,要为中医学子创造一个学习和应用中医的天地,让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学习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基层民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