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药学》教材认为,一两等于30克,一钱等于3克。然而,经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两为单位,这样换算过来的话,量实在是太大,其用药安全性令人堪忧。在《方剂学》教材中,却不是按照一两等于30克、一钱等于3克的标准进行换算,又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克。然而,即便按此标准进行换算,经方的用量折合成现代的用量还是太大,其间困惑诚如曹颖甫先生门人姜佐景所谓:“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今人处方,动辄10克、15克,笔者认为,此亦不可取。众所周知,很多处方中,药与药之间是有比例的,比例不同,则功效亦不相同。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先生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经方用量换算问题困惑了笔者许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途径解决。直到看到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后,笔者才恍然大悟。
曹颖甫先生用经方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1/10,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曹氏则常用三钱;而章太炎先生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合当今三钱,即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如此换算,既考虑到了服用方法的变更,且其换算后的用量也不会太大,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故值得推广。
当然,用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曹颖甫先生常用三钱,而其门人姜佐景则一般是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笔者认为,以此为准,利多弊少,与诸君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