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医之首、国医名师萧龙友先生诞辰145周年,值得纪念和追思。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萧龙友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以慰藉前辈,并促进我辈之进取。
一代儒医 自学成才
我国历代医家由从政、从官、从军而后转而从医者众多,如医圣张仲景原为长沙太守,后因热爱医学,中年时弃官为医,首创《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对后世影响极大;明代张景岳也曾从军从政,经历过战争,后因酷爱医学而“解甲归医”。
萧龙友先生为清时拔贡,早年从政,四十余岁弃官从医,“不为良相,而为良医”,令人敬仰。
历代名医大多勤奋努力、博学多才,不少人熟知国学,儒道哲皆精通。萧龙友先生也是如此,他家境殷实,聪颖过人又勤奋学习,他读书万卷,熟知四书五经、文史哲儒,以雄厚的国学根基奠定了从医的基础,不仅是优秀的中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史学家、教育家,终成一代儒医,令人尊敬。
徐灵胎先生是清代名医,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学医,攻研历代名医之书,自学成医,悬壶济世,著有《医学源流论》等多部著作。萧龙友与徐灵胎有着相似相近的认识经历,以及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亦是自学成才,幼读经史,熟研中医经典著作,并尤为推崇徐氏所著《慎疾邹言》。
发展中医 大医精诚
随着东西方文化接触,西学东渐,一些政客和反对中医的人士兴风作浪,否定中医,甚至呼吁取缔中医。当时形势紧急,萧龙友与孔伯华、秦伯未先生等国医大家进京请愿,他始终站在最前线,最终使当时停止取缔中医的提案获得胜利。萧龙友及老一代中医学家是中医生死存亡的捍卫者,值得我辈尊敬。
解放前萧龙友还曾出资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联合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解放后更是大展宏图,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等职,不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萧龙友关心中医发展,提出要建中医研究机构,并为建立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所中医院校进行多方面游说。萧龙友一生桃李满天下,并十分强调中医药立法,他促进了中医药研究和学院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美好而壮丽的篇章。
萧龙友医德高尚,堪当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言“大医精诚”,他诊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值得我辈学习。他为贫困民众优先免费诊治,且这些病人可到药店取药,待年终萧龙友结账。
医术精湛 学验颇丰
萧龙友临床诊病十分注重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看病不只关注局部,特别注重标本、轻重缓急。如其验案曾记录一30岁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半年,伴有咳嗽、咯吐涎沫,他认为其经闭为本,咳嗽为标,治以标本兼顾,十日后复诊,“诉经水通行,咳嗽亦止”。
萧龙友从医几十载,熟读经书,精于辨证,此不多言。然他于望闻问切之中,尤重问诊。临床辨证多详问患者及家属,内容翔实,绝不匆忙了事。因为病家更了解其痛苦所在、诊治经历、治疗效果等,利于辨证。然当今某些医生,忽略问诊,只重视化验检查,草率开方用药。我认为应向萧龙友学习,重视四诊,尤重问诊理法方药,理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通过四诊收集患者信息,而后进行八纲辨证,而证候则是立法的依据,立法也受中医治则的限制,方药则是在立法指导下选方用药,理法方药密切相关。在萧龙友验案中可看出其理法方药表述清楚,相互吻合,符合临床,理法运用纯熟,值得我辈学习。
医药一家,息息相关,萧龙友对于药物十分重视,认为医生不但应识药,且要需亲自采药炮制。他常去药店习药并了解药物品质与炮制情况。其早年学医之时,即特别重视研读本草,办学期间亦重视方剂中药,解放后参编《中国药学大词典》。从其验案组方可看出,其用药恰当,寒热虚实,灵活用药。
萧龙友先生堪称国医之楷模,我们追思、纪念他诞辰145周年,就是要学习和继承萧老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并发扬光大,以复兴中医,造福人类。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萧龙友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