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中医科 应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1-23
中医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进入以西医为主体的综合医院,目前,几乎所有综合医院都有中医药人员。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实践证明,中、西医发挥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符合我国国情,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进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服务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目前全国95%的综合医院设有中医专科和中药科室,中医药从业人员中超过一半的人员在综合医院。在首届三十位国医大师中,除蒙医、藏医等民族医外,属于综合医院推选的有李辅仁、方和谦、张镜人、颜德馨、李济仁、吴咸中6位。
 
综合医院中医科已有61年历史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起始于1954年,从最初设立中医会诊,到逐渐形成独立的科室已有61年的历史。早期科室建制虽然人数有限,但多为全国或当地有影响力的名老中医药人员及其弟子、传人,因临床疗效显著并各具特色优势,在西医强势的环境中播撒了坚实的中医种子,赢得了西医的尊重。如京城四大名医之一,重视中西医融会贯通的施今墨,其传人、弟子北京医院李辅仁、协和医院祝谌予、儿童医院刘韵远、阜外医院李介鸣、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朱师墨等。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师带徒政策,不少老中医药人员陆续培养了一批批弟子,其中不乏精读医典,顺承家业,涉猎百家,在工作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之人。
 
1962年后,早期中医院校毕业生也相继被分配在综合医院工作,开展了早期多层次中西医融会贯通工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革期间,综合医院的工作经历了挫折和冲击,名医受到排挤,甚至有的医院取消了中医科室编制,划归西医大内科统管,被所在医院屏蔽于发展主体之外,业务拓展受阻。
 
1978年改革开放后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又逐渐步入正轨,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综合医院,并在西医科室轮转1~2年,将西医的先进技术方法吸纳融合在中医体系中,形成了中医为本,西医为用的大医学理念,在医教研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政策支持 进一步发挥中医科优势
 
由于综合医院实力强,知名度高,有强大的技术后盾,为中医拾遗补缺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综合医院拥有比较完备的诊疗设备和多元化的诊疗手段,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设备作为辅助手段,中医“四诊”的定性、定位、定量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先进的医疗设备一方面可以为诊断病情提供客观信息,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中医施治疗效评估的工具。在综合医院中,西医相对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影响下,大多数中医药人员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够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技术,结合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形成中西医并存互补的局面,能较好地把中西医治病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传统医学的精粹。
 
自1996年起,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创建综合医院中医科达标建设工作。2004年,北京召开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会议,6家综合医院中医科成为首批示范中医科,目前已有5批30余家医院的中医科成为示范中医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制定了相关文件和要求,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上海和北京的经验为今后中医科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广东、山东和军队等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2007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命名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决定》及《关于召开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会议的通知》。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8年8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一文,对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工作提出了实施意见,并于2009年3月配发了《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两个专门文件,对科室床位、人员、业务用房及中药的品种、数量、部门设置等作了指导与规定。
 
2011年5月3日,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其中就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置、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中药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八个方面提出宏观发展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发展改革的号角。
 
以上海为例,在首批综合医院中医科达标创建工作中,所有创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都符合要求,综合医院领导对中医科重视程度及发展中医药工作意识都有大幅提高,医院在中医科基本设置、中医医疗业务发展、中医科人才建设、中医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都取得不同程度进步。经过3年建设,创建单位在中医病房建设和中医临床科室设置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新增5所设置独立中医病房的医院,14所医院为上海新增中医病床113张,平均床位数占全院病床数比重达5.71%。创建单位中医科平均医疗业务收入增加81.84%。15所医院中医科平均年门诊人次和占全院门诊人次比重增幅分别达166%和43.54%。平均特色专科(专病)数从3.6项增长为6.6项,平均特色疗法从2.47项增长为4.4项。中医科病房年收治病人总数从3167人次增长为4691人次,床位使用率从84.21%增长到86.06%。
 
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78.6%设有中医临床科室,拥有4.6万中医类别医师。2012年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数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29.8%和68.1%。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问题及对策
 
目前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长期发展规划。综合医院中医科到底是单独发展更具特色,还是中西医结合有优势:如果是单独发展,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待遇怎么解决;如果是中西医结合,以什么方式结合最好。毕竟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不同,决定了中医和西医诊断、治疗、疗效的标准都不同。西医的诊断依据主要以影像学检查单、化验单等为主,治疗的效果也是靠影像学检查单和化验单为主;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疗效的判断也是以望、闻、问、切为主,二者有着巨大差异。
 
第二,存在一定人才流失现象。由于相关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中医药人才进入渠道不顺畅,将一些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拒之门外。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断档,使许多中医临床技术正在逐渐消失。例如,针灸中的很多针法、骨科中的许多正骨手法、许多老前辈总结的经典方剂等,正面临失传危机。
 
第三,中药制剂开发困难重重。以前综合医院都有自己的中药院内制剂,不仅疗效好,而且一般价格都比较低廉,深受患者欢迎。现在很多中药院内制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现象在综合医院里尤为严重。因为中药院内制剂的管理审批标准,不能反映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造成中药院内制剂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很多医院就放弃了院内制剂的申报开发。与此同时,一些疗效很好的中药院内制剂,因为未列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临床用量减少,长期以来被搁置,现在即便想恢复起来也较为困难。
 
第四,隶属关系不明。从宏观上看,重视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忽视综合医院中医药事业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综合医院固守于只设中医科的老模式,作用局限,创新较少,且发展滞后。而同时西医各临床科室的发展却日新月异,规模和发展水平都比中医科强大,创造的业务收入更是中医科室无法相比的,久而久之,中医科被部分医院屏蔽于发展主体之外,许多专业技术无法持续发展,新的技术无法开展。
 
发展综合医院中医科是推进综合医院整体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需求,有利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提高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加强各类医院中医药工作,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有利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传染性疾病逐渐被由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理疾病等生活方式病所代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医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自稳状态和自我调节功能,辨证论治,实行个性化治疗。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强调疾病的预防,重视“七情平”和养生保健,中医学理论体系与“后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笔者希望综合医院的仁人志士能联合起来,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凝练特色,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软件、硬件建设上更上层楼,展现具有综合医院中医特色的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力,建设高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与专病专科,努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为顶层设计构思提供支持。建议首先搜集不同历史时期综合医院中医药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会议资料等,按年代、重点人物事件整理各地各级医院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等,并依托各地各级医院不同的重点学科发掘、凝练、培育优势特色,以确立方向,本着“视我所在、以我为主、尽我所能”的态度明确定位。下一步,针对各地各级医院发展建设不均衡的现状,组织相关管理者和专家制定调研表格,客观如实地填写各地各级医院的基础设施、人员构成、薪酬待遇、服务能力、优势病种、特色技术等,以便摸清家底,查找问题、发现亮点、提出对策、整合力量,并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政策扶持、项目基金资助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