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经方助力重点专科建设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1-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的首批脾胃病重点专科,现开放病床120张,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000人次。
 
科室成立10余年来,一直以“发挥中医特色”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实践、发扬中医药特色,尤其注重发挥中医经方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离不开中医临床疗效的支持,而以中医特色为基础的中医疗效的发挥是形成学科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文化传播的核心。构建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括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现代技术的学习运用、科学研究的开展、人才队伍的培养等等。在此过程中,中医经方能发挥独特作用。
 
协助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在中医教学及临床中谈及经方,我们常说“有是证便用是方”,这只是经方的用法之一,可用于当这个证能以点概面地表现三阴三阳的病理模型时。而其更大的魅力是以经方为着力点描述的中医疾病模型,即三阴三阳本身。这个模型既具有脏腑、经络的器质性概念,更多的是包含功能性概念,以厥阴病为例,既指足厥阴肝经所过部位的病变,也包括其络属脏腑的病变,还涉及肝脏藏血、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病变,肝脏疏泄功能又包括相为表里的胆腑藏精汁、助运化、寄相火的功能,故《伤寒论》厥阴病篇的经方乌梅丸便可治疗因肝气横逆犯脾而出现的消化系统疾病,这类疾病可以有乌梅丸汤证中所描述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状,亦可治疗同样病机下的反酸、反食、烧心等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或是治疗肝脾不和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肠易激综合征或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如此一来,在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中,便多了一个治疗手段,可用于这一类患者不能耐受西药或是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的情况,或是单独使用,或是联合应用,当然还可以基于病机指导饮食调摄及心理、运动调摄。如此一来,中医的疗效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一支善于运用整合中西医医学模式及善于人文关怀的人才队伍也可以慢慢培养起来了。
 
丰富启示中医循证科研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再以乙肝后肝硬化这一慢性病为例。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抗乙肝病毒作为对因治疗,再配合对症治疗,必要时处理并发症。
 
当我们的研究是基于真实环境中的病人时,问题出现了。
 
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效果不好,或是初治时有效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出现耐药、乙肝病毒DNA反弹,或是治疗结束时有效但随访时复发等等。这一类患者主要是因为免疫功能的不足,包括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不足,因而需要寻求新的免疫增强治疗方法。
 
还有一部分患者是乙肝病毒控制后病情仍然向前进展,这是因为启动肝纤维化的肝脏微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因而需要探求抗肝纤维化的疗法。
 
综合这两个临床问题,中医应该怎么来治呢,是基于中药抗病毒作用?还是选用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复方或单药来进行免疫调节?或是选用部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来实现抗肝纤维化作用?其实,以上治疗思路都有一定疗效,但仍然没有还原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故未能完全凸显出中医疗效优势。
 
如果以《伤寒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那情况就略有不同了。
 
首先,乙肝肝硬化的原因是感染病毒日久,而乙肝病毒具有湿热疫毒的特点,急性感染期以热的致病特性为主兼有湿的表现,慢性感染期以湿的致病特性为主。热易伤津耗气,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往往表现为黄疸、发热、乏力等热兼湿的症状。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感乙肝病毒日久的患者往往具有阳气损伤的表现,以脾阳损伤为主者可以太阴病的症状为主要表现,故可用理中汤温中健脾化湿进行治疗,以心肾阳气衰惫者可出现腹水、不寐等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等心肾阴阳两虚的表现,因而可以选用四逆汤合五苓散或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也可选用炙甘草汤调和阴阳以复脉安神。
 
如果结合肝脏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不难发现肝病日久往往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至上热中虚下寒,血虚引发血瘀,百病丛生。此时既具有里、虚、寒证的特点,又具有厥阴病肝气横逆犯脾或是厥热胜复的特点,可见消渴,心中疼热,发热,四肢厥冷等表现,其脉或阳微阴涩,或弦紧,或沉紧。此时选用调和阴阳兼活血化瘀的厥阴经方进行治疗往往屡见奇效,如应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厥阴发热,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阴血虚肝寒,温经汤或鳖甲煎丸治疗厥阴血瘀证等等。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六经辨病为主结合脏腑辨证的经方可能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均有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生化指标的作用,如HBV-DNA的下降,肝功能复常,肝纤维化指标或病理积分的好转,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这个经方就是具有抗病毒、21nx.com保肝、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而是因为经方在具有三阴病特点的肝硬化患者身上表现出了恢复脾胃升降、补益心肾阳气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以复肝用等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在于三阴三阳中医病理模型的确立及对症用方,并不等同于西医的靶点治疗,而是更有效地通过调和宿主不同层次的阴阳平衡来恢复机体的自愈功能,从而发挥了免疫调节、保肝、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同理,这类经方应用在具有三阴病特点的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时,亦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化改变,如调和阴阳、温经复脉的炙甘草汤既可改善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肌供血,又可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免疫亢进,还可调节阴阳两虚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脑-肠肽轴,其三者的共同中医六经病机是心阴阳两虚。
 
可见,中医病理模型的复杂性及整体性既是其临床疗效得以凸显的基础,亦是中医科研的突破点所在,综合了气候、环境、致病源、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多因素评价,中医疾病评估模型无疑能最大限度还原病机,但多因素的综合又必然难以被传统单因素研究所模拟,以致中医科研较难得到突破。所以,基于中医经方治疗进行专科慢性病、疑难病的临床结局研究,既可回答经方疗效问题,也可回答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尽管经方复方研究困难重重,但仍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及探索。
 
推动规范中医文化传播
 
经方经过近两千年的演绎积累了很多的临床证据。
 
如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结硬”为辨证纲领的太阴病,揭示了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脾升胃降功能失常的病理基础,故产生湿邪阻滞的腹满,湿邪下注的自利,《伤寒论》条文用理中汤或四逆辈类方剂治疗。理中汤方中人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利湿,干姜温中补虚,炙甘草甘缓益气、调和诸药。故太阴病经方可应用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脾阳虚的众多疾病中,也可应用于其他系统疾病因脾阳虚的病理基础引起腹满、自利的消化系统症状,还可用于管理平素具有脾阳不运的亚健康人群。由此可见,经方中隐藏的方法学可为规范中医文化传播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如果把现代医学的发展引入经典,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惊喜,那就是小到一味中药、大到经络辨证,微观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重现同样是魅力无穷。
 
经方尽管具有临床疗效优势,但经方的现代研究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包括方中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原著煎服方法与疗效的相关性,原著经方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经方的二次开发研究,经方病理模型研究等等。而经方作为中医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方法学精髓及临床价值是很难在本文中一一详述,甚至需要几代具有浓厚中医情结、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掌握现代研究手段的中医人共同努力、协助奋斗,去挖掘这一中医文化宝库中的巨大价值,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这也正是中医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所肩负的共同使命。(周晓玲)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