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探索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教育模式
主持人:院士您好。您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有几十年了,对于中医药教育非常了解。您觉得院校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张伯礼: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人才培养。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师徒相传,这种传承教育是有成效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开始设立中医院校,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主体。应该说,半个世纪以来,院校教育在整个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平台,不可或缺。当然院校教育也有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初期,往往书本知识多一点,临床训练少一些,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有些弱化。我们发现这问题以后,要积极纠正,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训,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主持人:国务院近日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您认为应该如何把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
张伯礼:师承教育有多种方式可以探索。例如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就是师承,尤其是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师承教育。中国中医科学院搞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也是师承教育。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开设了一些传承班,都强调一入学就跟师,我想这都是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有多种模式等待探索,但实质上就是要多临床,早临床。同时要拜师,这个“师”可以是大专家,也可以是普通老师,只要有自己的独特经验,都值得去学习。
主持人:在院校教育之外,还有当归中医学堂、厚朴中医学堂、正安聚友会等一批社会机构对大众进行中医类培训教育,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伯礼:这些中医机构都是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我提个醒,不要误导观众、听众,要把真正的、准确的中医药知识传授给老百姓。如很多媒体跟中国中医科学院联手,办讲堂办讲座,我都会提出要求,规规矩矩讲中医。本身不是学医的就不要去讲,而且要讲共识,不要讲所谓的偏门独道,更不能带有功利性目的。要让大家真正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了解怎么养生、怎么保健。我想,这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越多越好,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能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医学生的学习时间本来就长,毕业后还要经过漫长的成长过程。您觉得作为一名中医学子,应该怎样坚定信念,把中医学习之路坚持到底?
张伯礼: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做老师的也能理解。但是,医疗职业是特殊职业,人命关天。在全球范围内,医学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培训周期都很长,因为医生不允许经常出现重大错误或失误。只是目前在我国,学医的投入和产出还不太相符,医学生的待遇还有待提高。国内现在正在走上这条道路,比如毕业规培以后可享受研究生待遇。另外我想说,学医本身要有奉献的精神。医生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我到了这个岁数还要每天学习,去浏览最新的知识,去掌握最新的知识。医生就得不断学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主持人:还有网友说,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他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去学习西医知识和英语等等,他认为中医内容的课程比例偏少。他想问您,以后的教育改革会不会对这个问题有所解决?
张伯礼:会有所解决,但我还是想告诉这位网友,中医是看家本领,必须要学好。但西医的东西也必须要知道,掌握了方法可以慢慢领悟。至于英语,现在中医出国交流的机会太多了,如果有志于以后出国谋生或者做研究,英语还是不可或缺的。不妨先把英语基础打好,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学习。
唐祖宣、温建民:提升服务能力,保障服务价格
主持人:欢迎唐老和温主任。二位都是常年从事临床工作的一线中医人,温主任是在一线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而唐老一直在基层中医院工作。首先请唐老介绍一下,您所了解的基层中医环境如何?
唐祖宣:河南省邓州市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邓州中医也比较兴盛。现在邓州180万人口中,有2000多名中医。1956年开始建设中医院,1965年成立县中医院,现在邓州市中医院有1200张床位。在我们那里,中医的学习和生存环境都比较好。
主持人:我们再请温主任谈谈三甲医院的情况。有网友提出三甲中医院西化比较严重,是这样吗?
温建民:我觉得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三甲中医院基本不存在西化的问题。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首先都是要治病救人,完成这个功能之后再去讨论中医还是西医。在大型三甲医院,病人比较复杂,中医西医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中医院有时也要用到西医的办法,比如麻醉、输血、用抗生素等等。并不是说中医就不能用现代医学的这些方法,中医历来是与时俱进的,往往会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我是搞骨科的,如果不懂解剖、不会做手术,我还怎么当大夫呢?再者,手术也不是西医的专利。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就有手术了,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可以证实这一点。现在中医院用的方法比较多,中西结合,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用中医的理念治病,我们中医还是一直坚持以中医治疗为主。
主持人: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分别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温建民:今年我有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分级诊疗。我认为,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有这么几个任务。以我们望京医院为例,第一要立足本地,首先把望京地区几十万人口的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做好。第二要面向北京市,要服务于北京市民的医疗保健。第三要放眼全国,为整个中医药行业和学科的发展出谋献策,做一些科研、教育方面的工作。最后要面向世界,服务国际。必须有这么几个功能才符合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那么基层呢?我也下基层,现在每周有一个半天在朝阳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带学生,把我的一些经验和一些好的治疗方法传授给基层。有些手术只能在三甲医院做,但是一些小手术,还有推拿、按摩、针灸等等完全可以在基层完成。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留在基层,不往大医院跑了。如果病人在基层治不好,没关系,转到我们这来进一步治疗,比如说做手术,做完手术还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通过这样的双向转诊制度解决问题。
主持人:3月4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医药卫生界委员联组会,您当时提到医务人员整体收入偏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问题。以三甲医院博士学位八年制的主治医师为例,基本工资只有2100元。这个数字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表示不太相信。为什么会这么低?是否与中医服务价格低廉有关?
温建民:这个我是有备而来,当时我拿着一沓工资单,基本工资就这么多。我们的工资结构不合理,科室收成好奖金就高,收成不好奖金就少,没病人你就2000多块钱,我工资单都可以亮出来。当时俞主席也说不会吧,我说主席你看看,工资单在这。我们还没有节假日休息,没有双倍工资三倍工资,所以我要提薪酬制度改革,不改革可能影响到整个医改的进行
唐祖宣:我也说说我的工资,就4000多块钱。在邓州,30个乡镇的卫生员没有一个本科生,工资非常低。国家应该有一些制度上的保障,既能让老百姓承担得起医疗服务,也要让医生的付出得到平等回报。
张其成:国学知识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医
主持人:张教授您好。我们知道这几年来中医药教育变化很大,很多院校都在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211学校,您怎么看待北中医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唯一的教育部直属211大学,到今年成立60周年,在这期间探索了不少新的路子。开设过5年学制、7年学制、8年学制,还有9年学制,9年制就是学士、硕士、博士一条龙,还开了好多实验班以及一些专题实验,应该说探索出不少经验。
主持人:您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集国家力量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那么您认为所谓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张其成: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学科,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学科。中医药主要涉及到三个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北京中药大学的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都是全国第一。第二个条件是人才,要大师云集。大师包括国医大师、院士、学者等等,我们北中医有国医大师,但目前还没有院士。第三个就是要有绩效,也就是产出,你取得了什么成绩,你对整个社会做了什么贡献。
主持人:您在平常教学中接触学生比较多,您觉得目前大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接纳能力是怎样的?跟以前的学生比起来,现在学生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可能跟以前学生有所不同,能不能介绍一下?
张其成:的确有不同。这一代可以说是网络的一代,接受新兴事物能力极强,掌握信息非常迅速。但是刚接触到中医时,会觉得跟原来学的东西不一样,很难接得上中医思维。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要按照传统的中医、也就是大医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要讲五经、三史、诸子、内典、老庄以及古代科学知识,这些是成为大医的基础。我们北中医非常重视国学知识,在全国率先开设国学院。朱良春老先生在我们国学院成立的时候专门写了贺词,贺词里讲到,“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你要先当一个秀才,再学医,那就是一个大医了,而不是一个医匠。
主持人:您是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您认为中医药与中华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张其成: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实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两句简单的话概括,一个叫做“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句更重要,叫做“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是一个代表,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最为贴近的。另外,中医药文化是集人文和科技于一身的。现在一提中华文化大家马上想到儒释道,其实中华文化有四大金刚:儒释道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医道源于道和儒,它的思维方法和儒释道完全相通。
主持人:近几年,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都融进了中医药元素,比如最近热播的《女医明妃传》。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对中医药文化转播起到的作用?
张其成: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普通的老百姓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中医普遍陌生,不太了解。影视作品的热播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力,这对中医来说是好事情。但是,另一个方面,它有不严谨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女医在宫廷里不能给男人看病,涉及的那些偏方土法也值得推敲,弄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就觉得中医药传播一定要借助这些传播方式,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等,把中医的味道、中医的故事、中医的那些经验好好呈现出来。
主持人:有网友希望您能推荐一些书目,通过阅读来增加国学知识,增进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张其成:我推荐三本书吧。第一本是《易经》,第二本是《道德经》,第三本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我建议不要看教材,教材是选读,还不够,一定要读全文162篇。这三书是学好中医的基础。所以我希望大家好好阅读,了解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