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我国中医药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打造具有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力争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建立和完善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呢?笔者略谈以下几点:
我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全国许多中医药院校都提出了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品质的主张,并积极建设和改进与本院(校)定位相符合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坚持教育目的多样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原则,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目标之一。
当前,中医药高科技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要求中医药院校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辩证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也就是说应该承担起精英教育的重任,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意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综合分析国外医学院校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应强调精英教育,培养一流的研究生;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突出通识教育,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科研促教学。一流硬件为研究生提供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强调和重视跨学科教学,建立跨学科,中西医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且注重平衡,突出基础。强调研究型教学,寓研于教,实施启发式讲授,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教授与学生平等,使二者都成为学习者和参与者。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强调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虚拟(无形)的本科教学理念与现实(有形)的研究生教育方法的有机衔接。
构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构想
在构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人为本,崇尚知识,追求卓越,尊重人才”的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
坚持“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指导思想
精英教育既不是面向少数人的“个别教育”,也不是要求全部学生个个都成为精英。精英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过程,强调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和管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培养。
质量为本强调中医药院校应该重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中医药院校应落实各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改革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力推进教学和科研结合,把支撑研究生教学作为科研的重要任务,形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课程与课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质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鼓励交叉培养,开设交叉专业,交叉课程,支持交叉团队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精英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培养体系
在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中医药领域精英的培养目标。抓住一条主线,拓宽两个渠道,区分三个层次,注重四条途径,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条主线即中医药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为主线,并将其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文知识,更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境界,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中医药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渠道主要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课外文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等。只有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使之有机结合,才能共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三个层次是指以本院校为龙头,面向优秀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交叉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修课为平台,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为主要模式,面向全体研究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四条途径主要是强调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的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
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要求强化翻译能力和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外语能力培养,推进按大类培养的宽口径专业,促进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和创造,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探索以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校校、校研、校科联合培养模式等为补充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医药院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中医药院校应实行按大类招生和按大类培养,一年级实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实行大专业教育,三年级实行专业方向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
探究问题,双向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式,是中医药院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启发式的课堂讲授,思考式的课堂讨论,鼓励教授在探究中教,学生在探究中学,鼓励学生向教授说“不”,向“权威”挑战。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智慧,养成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和首创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进一步明确基础教学组织的责权利。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把教研室摆在突出的位置,把发挥教研室主任的职能作用作为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抓手,引进教授的建议权,教研活动的决策权以及教授奖惩的评价权落实到教研室,支持和鼓励为教研室主任设置主任基金,教学管理基金,教研活动基金等,为教研室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经费保证。
健全助教制。完善和健全助教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助教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岗教授没有通过相关教授授课资格认证的,停止独立承担课堂教学工作,到助教岗位从事助教工作;二是中医药院校对优秀研究生提供助教岗位,设立相应的研究生助教岗位津贴;三是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承担科研项目的教授,鼓励其以科研工作为主,同时承担一定数量的助教工作。
组建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由他们(她们)带头为学生授课,并在团队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该课程其他教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这样,使每门课程都能够配置到中医药院校最优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把中医药院校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每一名研究生,把最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展现给每一名研究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和突破口。
实行全方位导师制。要求导师必须切实承担起导思想,导品德,导心理,导学业,导生活的职责,帮助学生制定成长规划,指导学生学业进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独立人格。(宋仙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