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9-15
在中医药现代化这个问题上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要加速传播和良性发展首先应该将证候的标准与规范研究透彻。因为证候在中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的关键,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然而传统中医证候诊断是通过直观疗法得来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手段所归纳出的信息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这些信息大多无法用确切数据定量表述,缺乏客观、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给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造成诸多困难,而且可信度低。中医学要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必须向现代化转变,中医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可信性、可操作性(或实用性)等问题变得非常迫切。鉴于当前中医证候诊断存在的问题极其复杂,证实中医诊断研究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因此中医现代化的转变有一定难度。
 
1中医证候诊断的不足
 
模糊性
中医学中到处充满了模糊概念和模糊量词,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再如“面微红”“面红”“面赤”等表述等如何区分?同是作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少气”与“短气”如何区别?这些均主观性大,见仁见智,很少具备客观的界限和量化的标准,判断这些特性,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1]。对临床症状表述的统一和规范是证的研究和证候规范的必要准备和先决条件。古今文献中证候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以病邪命名的风热证、风寒外感证;以病变性质命名的实寒证、阳虚证;以病位为主命名的大肠湿热、湿阻中焦;还有复合命名方式如脾肾阳虚水泛证等,命名模糊不清,分类繁多。这样就不利于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甚至成为内容空泛的证候标准与概念。
 
主观性  
中医疾病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取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这些症状与体征来自两个方面:病人的自我感觉(问诊获取),比如患者主诉痛感,胀痛、刺痛、刀割样痛,甚至患者经常表述为不知道是什么痛感,医生的感知(望、闻、切获取),比如依望诊来说,失神、少神、无神、有神其中很多症状的界限并不明确;如望舌,舌红,舌淡红,舌微红等,红的具体程度不明;以切脉来说,古人以一息多少至来计数,且不说医生在诊病的时候数的如何认真,每个人的呼吸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一致的,故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脉诊报告,随即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显然,获取的信息或多或少带有病人和医生的主观因素,在症状判断和辨证分型过程中融入医生的临床经验,这些都带有不确定性,且无法精确量化。造成了中医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差,影响了疗效,制约了中医证候研究的进程。
 
相对欠科学性  
科学的东西应该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实践起来有效的。评价中医学是否科学也应符合这一标准。然而现状是:随着证候规范化的深入探讨,各种专著、标准不断面世,采用的基本诊断模式大多是以“主症+次症”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予以表述的[2]。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观上的,无论是整体观念还是辨证论治。尹必武[2]认为“主症+次症”的这种表述方式既不符合中医学理论,又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还不利于临床实践的开展。单一“主症+次症”的证候诊断标准无法概括所有疾病中证候的发展变化情况,主次症的归纳有着很强的随意性主观性,不能准确反映疾病本质。因为证候反映的疾病不同,其主症与次症也随疾病的变化和(或疾病)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出现动态改变,既然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同样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恒定的主症和次症也是不存在的[3]。假定某患者住院15 d,其中该患者出现了与主诉不同的其他症状,会思考的执行者会非常纠结该病人目前的主次症如何鉴别,而鉴别清楚主次症的问题直接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方法继而影响执行结果。
 
证候分类的规范化尚未取得一致认同  
有以病位为纲、以病性为纲、以病种为纲、三级结构层次分类法、证候统一分类框架证候因素分类法,且各成果之间分类的差别是很大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2个或2个以上的分类是相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执行者的困惑[4]。证候分类归根结底还是要付诸临床的,所作的研究都应为临床服务,同样的患者所患之疾病,不同的医生诊断的证候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的。究竟谁的是正确的?往往认为是年资高的信服力较强,这是中医临床中的痼疾,毕竟中医学已不再单纯是门经验科学,若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便不会出现这尴尬的临床局面。
 
2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困惑
 
证候诊断标准的参照准则  
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它以一组相关的脉证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的揭示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等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把握正确才能辨证论治,选择的理法方药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脉证是临床最不容易把握的难点之一,那么脉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传统的望闻问切,比如切脉,同样的患者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临床鲜有就单一不适就诊的,很难分清主症与次症的界限,分不清就没有办法确立治疗方案,或者造成误诊、漏诊,所以传统四诊显然信服力不够;依赖现代医学、边缘学科先进的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的检查和运算,这都尚在探索之中。所以参照准则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
 
规范证候诊断标准是否该利用现代医学以及边缘学科  
影像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属于中医四诊的延伸?如果影像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诊治疾病,那么也同样适用于证候规范化的研究。但有学者认为中医重个人临床经验、临床技能,轻临床诊断客观指标,一些研究方法未能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的需要,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还不十分成熟[5]。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证候规范化研究不仅要充分的与生命科学接轨,更要和整个的自然科学接轨[6]。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是有其深厚的土壤的,自然科学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成果展示在大众的面前让这些结论更有信服力。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因为的确存在无论动物的造模造的如何完善,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长期已经验证了的临床疗效相反[6]。笔者认为,一、中医学者大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挖掘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尝试,不放过任何有利于诊断学科发展的契机;二、中医学者务必要走进临床,走进病人,只有多多接触病人,才能切实的体验到临床的实在需求;三、中医学者务必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边缘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妥善加以利用以完善这门学科。
 
同一证不同的证候名称该如何把握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学术流派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疾病实践过程中各自显身手,理、法、方、药自成一派,证候学术语称谓繁杂,证候概念模糊不清。比如证候内涵和外延模糊,随意命名,造成内容相互交错,划分不严格,缺乏统一的标准,一证多义、多证一义现象比比皆是[8]。有学者认为证候的现代研究应该以现代疾病为切入点,从基本证候(单证)着手,逐步向复证研究过渡[6]。还有学者认为证候的命名还应遵循科学性、实践性、传统性、精炼性的原则[7]。值得欣慰的是现阶段规范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证候名称还是取得了一些统一,证候的概念也基本明确。
 
3结    语
 
作为一个中医初学者,对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浅,从小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常认为中医的取象类比思维有通俗的假像,却有深奥难悟的实质。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精华,然反对者说中医的理论是一个圈,没有明确的终点与起点,如何把它画成圆,在于中医师的自圆其说,其实说的就是中医的劣势与不足。然而,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我认为说中医的理论就是自圆其说是个谬论,是根本不懂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无论说的怎么天花乱坠,但是验证中医科学不科学、中医值不值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就是治疗疾病的疗效。疗效是最客观的指标。要让疗效达到预期,并且执行者能明白所医治的疾病为什么能达到预期的疗效或者是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怎么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证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因为证候的明确诊断关系到这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是动态的,单纯的以症套证,以药套证都是不可取的,势必影响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长此以往,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阻碍中医的发展。
任何中医学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加入到证候这一研究中来,任何的研究应该都是要有利于中医临床的发挥和发展,尽量不要引起混乱。有的指标应该具体化、客观化。诊断的标准要更加实用,更加客观,更加有信服力,更加容易让广大中医师能掌握领会。现代医学会给每一个疾病制定指南,并且定期更新以适应该疾病的发展与最新的发现,其实中医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指南”,任何一点都务必说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不定期更新,还应该作及时、权威的推广,以被广大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利用。中医学术有争鸣是中医的福音,应该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才能促成这门学科的发展。证候的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无法规避的必由之路。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