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26
近日翻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编写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与贾春华教授都是刘渡舟先生的弟子,但其在1990年来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留校工作。师弟在攻博期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渡舟“喜其超拔不群,又知难而进”。1993年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回家乡发展。2004年,早已晋升为教授多年的贾春华师弟流露出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愿望,我第一时间将其举荐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三位“领军人物”——黄启福教授、王永炎院士、鲁兆麟教授。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贾春华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研究《伤寒论》中的临床诊疗思维。今日此书的原型便是当时研究的成果。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观古今中医大家,未尝有不熟稔《伤寒论》者。据《伤寒论大辞典》统计,历代关于《伤寒论》的书目达457种之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其新论者更不计其数,现在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对方证关系的探讨。目前方证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实验、临床、文献三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通过动物模型或者临床实验直接检测方剂对于症状的有效性,其结果较为客观。然而关于《伤寒论》的文献研究自古以来就莫衷一是,一千个注家心中有一千个张仲景。造成这种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于注家们将《伤寒论》提供的临床事实──方证,置于自己的医学理论下去解读,这样一来《伤寒论》已然不是仲景的《伤寒论》,而是“诸家”的《伤寒论》。此外,对《伤寒论》的注释工作也多是对原文文字的考据。而对《伤寒论》方证有效性的证明,文献研究少有涉猎。此书则从文献研究的角度为方证关系的有效性做出了标志性的示例。
 
此书从逻辑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三阴三阳的源流考证,构建了《伤寒论》的“实质公理”集;又对《伤寒论》中涉及方证的条文进行分析,重新解构为“如果……证,则……方”的逻辑命题形式,并以此形式,提取《伤寒论》核心方剂的“证-方”命题群,通过此种命题的推理规则来判定方证论治系统逻辑上的有效性。《伤寒论》方证推理有效性的证明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为真的论证过程,除了其各个命题(包括结论)为真之外,其推理形式亦是有效的。可以这样说,临床研究与动物研究所涉及的实证研究就是在证明命题的真或假,可以归结为“什么是真”,而对于判定逻辑推理有效性则可以上升为“怎么为真”。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人都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是一个好的论证,其前提结论及推理形式都是正确的。下面这种论证“人都有一死,苏格拉底不是动物,所以苏格拉底会死。”乍一看虽然前提和结论都为真,但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因此这一论证也不是正确的。将上述有效推理的整体映射到当今《伤寒论》方证体系的研究上可知,现今的实证研究仅能验证其命题的真假,无法说明一个论证的合理性,还需要推理有效性的补充,而《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恰好弥补了现今方证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余认为这是此书的最大优点。
 
此书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医学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或者更简单来说隐喻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隐喻是用已知来认识未知的思维方式,它涉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始源域与目标域。始源域就是已知的,目标域就是未知的。中医理论是经验与人体现象通过类比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其始源域就是具身经验,其目标域则是人体现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类比推理建立起来的。从逻辑层面上来看,隐喻背后的逻辑形式大多是类比推理。有关此方面更为详尽的论述,见于已经付梓的《中医学:一个隐喻的世界》一书。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一书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方证关系,从新的视角和立场研究仲景医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从逻辑语言学的立场为中医的科学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再次论证了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晶!(王庆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