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气春升” 论源自 《脾胃论》 “胆者, 少阳春生 之气, 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 胆 气不升, 则飱泄肠肠癖不一而起。 ” 胆气春升论是李 东垣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胆气春升论各代 医家多有论述且各有不同, 笔者不揣浅陋试论之。 1 理论溯源 《灵枢·灵兰秘典论》 曰 : “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 出焉 ” ;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 首次提出 “胆” 的重 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 : “逆春气, 则少阳 不生, 肝气内变” , 指出胆为少阳甲胆, 内具少阳生 发之气。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云 : “伤寒五六日, 中 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小柴胡汤主之。 ” 指出少阳证病因为少阳枢机为外 来太阳之邪所郁滞, 不能外散, 出现呕吐、 默默不欲 饮食、 胀满等诸多脾胃症状, 而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疏解少阳之气使病得以向愈。李东垣受张仲景少阳 证启发, 在重视脾胃的同时十分重视少阳胆气。李 东垣在《脾胃论·长夏湿热困脾尤甚用灵清暑益气 汤》 中云 : “少阳行春令, 生万化之根蒂也” , 说明李 东垣少阳春升论继承了 《内经》 与 《伤寒论》 的思想。 2 理论依据 2. 1 五运六气之首 五运六气理论为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 垣在 《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而俱病论》 认为 , “甲胆风也, 温也, 主化生周身之气血。 ” 又云: “感天地之风气而生甲胆……此实父气无形也” , 从 而确立了 “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 从之” ( 出自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 的理论。 张志聪在 《本草崇原》 中解释曰 : “五脏六腑,共十 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 脏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 ” 2. 2 升降之枢 李东垣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 其气机升降理论 源于 《内经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 “清阳为 天, 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 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 ”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曰 : “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 有。 ” 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 入。李东垣更重视脾胃的升降运动, 并在《脾胃论》 中说 : “饮食入胃, 而精气行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 之令, 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 胱, 行秋冬之令, 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 乃浊阴为 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 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乃生长 之用陷于殒杀之气, 而百病皆起。 ”通过脾胃的升清 降浊, 人体才能吸收水谷精微, 排出糟粕。而脾胃之 升降,要藉少阳枢机的调畅。李东垣说“少阳行春 令, 万化之根蒂也。 ” 胆秉少阳生发之气, 疏调气机 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化收藏的根蒂所在, 即“胆为 少阳升发之气, 他脏赖此气相助” 。 2. 3 元气之助 元气学说亦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 分。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中 云 : “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 滋之。 ” 元气是人们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乃人体健康之本, 元气依赖于胃气的滋养, 若脾胃之 气伤则元气不能充足、 则百病丛生, 即“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 证》 中说 : “夫元气、 谷气、 荣气、 清气、 卫气、 生发诸 阳之气, 此六者, 皆饮食入胃, 谷气上行, 胃气之异 名, 其实一也。 ” 又曰 : “谷气者, 升腾之气也, 乃足少 阳胆, 手少阳元气, 始发生长, 万化之别名也” , 说明 元气的敷布依赖于胆气的升发, 故曰“感天之风而 生甲胆……此实乃父气无形也” 。李东垣于《兰室 秘藏》 中云 : “手足经同法, 便是少阳元气升发也” , 认为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同样有温化元气、 纳化 水谷精微之作用。脾胃的升降, 三焦的气化乃至人 体阳气的升发, 气机的出入皆有赖胆气之升发相助。 2. 4 阴火之要 李东垣首创 “阴火” 理论, 在《脾胃论 ·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中说 : “脾胃既为阴火所乘, 谷气闭塞 而下流, 即清气不升, 九窍为之不利。 ” 又谓之“阴火 不能升浮, 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认为阴火是由 于饮食劳倦、 脾胃气虚、 不能升清、 元气亏虚、 相火离 位、 上乘脾土所致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 阴血受火 邪, 则阴盛, 阴盛则上乘阳分, 而阳道不行, 无生发升 腾之气也” 。阳气被遏, 不能升发, 阴火上冲。李东 垣认为阴火产生有两方面因素, 一为元气亏虚, 一为 气机升降失调, 无论元气的产生、 敷布还是气机的升 降, 胆气的春升作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阴火的 产生与胆气的升发不足也关系密切。李东垣虽对此 未有论述, 但从其对阴火的治疗中可见一斑 : “惟泻 阴中之火, 味薄风药升发, 以伸阳气, 则阴气不病, 阳 气生矣。 ” 即应用升阳风药使阳气上升伸展, 浊阴可 降, 阴火可消。 3 理论应用 李东垣 “胆气春升” 的理论应用突出表现在其 所制方药及药物服用方法中。 3. 1 方剂以升阳为法 《脾胃论》 中, 李东垣共自拟方剂 63 首, 以升阳 为法者 28 首占全部方剂的 44. 4%。在辨证用药 中, 时时顾及少阳升发之性, 并在《脾胃论·长夏湿 热困脾尤甚用灵清暑益气汤》 中曰 : “清气在阴者, 乃人之脾胃气衰, 不能升发阳气, 故用升麻, 柴胡, 助 辛甘之味, 以引元气上升, 不令飱泄也。 ” 3. 2 善用风药 李东垣善用风药, 如羌活、 升麻、 防风、 柴胡等。 并曰 : “诸风药生发阳气, 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 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 散于阳分。 ” 认为风药能入肝胆, 可助胆气春升之。 喜用柴胡, 其 63 方中含柴胡者 20 方, 遵从其师张元 素对柴胡的评价“柴胡气味平, 微苦, 气味俱轻, 阳 者, 升也, 少阳经气药, 能引胃气上升” 。他认为“少 阳行春令, 生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 使诸经右 迁, 生发阴阳之气, 以滋春之和气也。 ” 3. 3 服药方法以荷叶裹烧饭为丸 李东垣赞赏其师对荷叶的评价, 认为荷叶“生 于水土之下, 出于污秽之中而不为污秽所染, 挺然独 立, 其色青, 形乃空, 清而像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 而化, 胃气何由不上升乎” ( 《兰室秘藏·劳倦所伤 论》 ) ? 认为荷叶正如胆气一样挺然独立, 轻清上 升, 可生发脾胃清阳之气。遂提出独特的服药方法, 荷叶裹烧饭为丸, 认为“荷叶之一物, 中央亏虚, 像 震卦之体, 震者, 动也, 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 甲胆 者, 风也, 生化万物之根蒂也” , 更以烧饭和药、 滋养 谷气而令味浓而不致内伤。 3. 4 用药有时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 中云 : “夫诸 病四时用药之法……如春时有疾, 于所用药内加清 凉风药 。 ” 《内经》 有云 : “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 ” 李东垣认为春天应适当应用风药, 使潜藏一冬的阳气得以伸展, 故曰 “发陈” 。 4 结语 李东垣将胆气的功能总结为两方面,一是 “春” 的作用, 即生发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 “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 春为四 时之首, 具有欣欣向荣之象。李东垣曰 : “甲胆风 也, 温也, 主化生周身之血气。 ” 二是“升” 的作用, 即 升发阳气的作用。李东垣曰 : “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 之, 胆气不升, 则飱泄, 肠澼不一而起也。 ” 胆气春升 高度概括了胆的功能,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饶玉莲, 罗国进. 李东垣学术理论初探[J]. 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 2013, 34( 1) : 12- 13. [2] 李永成. 脾胃论临床发挥[ 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8. [3] 张志峰. 李杲升降观探讨[J]. 新中医, 2008, 40( 5) :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