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性文化中,著名的“三学”是指新安学、敦煌学与藏学。新安是古称,晋太康元年因在新安江流域改丹阳为新安郡。后因其核心地域在徽州,又称“徽学”。位于安徽的南部,东邻浙江,南接江西,现在江西婺源县当年也属徽州。20世纪的80年代设黄山市,但人们在文化习惯上仍称徽州与新安,“徽学”与“新安学”混同而用。
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一门
新安文化发达而久远,内涵十分丰富,从宋代以降,到明清极盛。朝代的首都可以移换,新安文化则赫然岿存、焕发。新安文化深得江山之助。青山绿水赋以人文的灵气,周边的崇山峻岭使其历史上少受战乱之苦,悠久的文脉传承而素有“文化之邦”“东南邹鲁”之誉。宋代以后,徽州人在各领域里的创造形成了许多学派流派,主要有十二大派:新安理学、皖派朴学、徽州商学、徽州书院、徽州刻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州戏剧、徽派菜肴、徽派建筑等,此外尚有徽州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等,读列之后觉得,新安不仅是程朱桑梓、道学渊源,还是学派的摇篮、艺术的家园。
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的一门,单就医学而论,她俨然是一巍巍的学派。有学派和流派的学术结构和传承,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在学术史上,主干传承发展者为学派,在学科中从其特长或技艺呈分支发展者为流派。或在学术部门中者称学派,在戏剧、绘画等技艺部门中称流派。也可借鉴年鉴学派布罗代尔按时段的分法:包括经典起源的长时期者为学派,如医经学派、伤寒学派等;中时段的、经过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数代传承者也称学派,例如河间学派、易学学派、温补学派,如有数个流派汇聚者也称学派,如新安医学、海派医学、岭南医学等;短时段仅有数代传承者称流派,如各学科中某师门以其特识特艺传承者,如内科中的火神派、外科中的内外并治学派等。新安医学从宋代传承至今,又包含了多个学科中的多种流派,是一个地域性的学派。
新安在传承中成为医学重镇
新安在医学上以创新遍野、文化富赡和传承进取成为千余年来的医学重镇,在中医药历史的长河中为学术之胜流。
从医家医著而论,新安医学以杨玄操等为先河开宗立派至今已经800余年了,载于史册的医学家有800多位,名标于目录学著作和史志上的医学著作逾800余种,这三个“800”,正是新安医学的千秋光耀。可谓群星穹灿,彪炳史册。其著名的新安十大医家有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崐、汪昂、程钟龄、叶天士、吴谦、郑梅涧、程杏轩。新安医籍著名的十大医籍,如《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医述》等。从这些医家和医著就可知新安医学在中医史上之举足轻重。
新安医学如此长久的传承,其精魂在于不断创新。新安医学在徽学的环抱里,以儒家的日日新、又日新的治学意识,为不断解决医学的难题,新安医学家们在理论上不断立新说,发明本草,创制新方。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梳理了新安医学的十大学说,即汪机的营卫一气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罗慕庵的元阴元阳说、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程钟龄的八纲八法说、吴师朗提出的外损致虚说、郑梅涧的养阴清肺说、余国珮的燥湿为纲说等。新安医学在《内经》、伤寒及温病和金元四家的研究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在临床方面,汪宏在其所著的《望诊遵经》中提出“相气十法”、丰富了辨证论治特色。新安医学体系的医生,用药各有其共同的风格,即“平正轻简、轻清灵巧、稳准狠猛”,这也是学派的标识之一。
新安医学的学术创新,通过著书立说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各地区辐射传播。例如明代医家汪机(1463-1539年),又号石山,称石山居士,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皆有成就,著作宏富,著《石山医案》《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续素问钞》《运气易览》《脉诀刊误》《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伤寒选录》等书。治病精于补气血,活用运气,创“营卫一气”说。他提出的“新感温病”的观点,被江苏吴县吴又可接受而创发了《温疫论》;外科主张“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此说后来被江苏吴县薛己、南通陈实功所接受,陈实功在此基础上创立内外并治的“正宗学派”(《外科正宗》)。陈实功在南通建造“良医祠”,敬仰扁鹊、张仲景等十大名医,汪机也列其中,这一点足可见汪机的学术影响。又有明代御医徐春圃(1513-1596年),字汝元(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少而通儒,因病学医于汪宦,为汪机再传弟子,凭真才实学入太医院,被授予太医院吏目。他在京师汇集了46位来自各地的名医,创办了“一体堂宅仁医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医学学术团体。该会以“宅心仁慈”为宗旨,有会款会规22款,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编撰发行了医学巨著《古今医统大全》100卷。该会成立于1567年,比英国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约早一个世纪。这也是新安医学在医事方面的创新。新安医生很重视书法,当代文化学者郑逸梅在《书法旧闻》中写道,世之擅岐黄术者,例须写医案方药,多工书,如有名医王仲奇者,处方字斟句酌,非常审慎,而书法又殊逸秀,故其医方,病家多保留,甚而付诸装裱。所提王仲奇是新安王氏内科的第四代,后来到上海,成为海派医家之一。
新安医学在儒释道滋育下成长
新安医学是在儒、释、道、商、艺等诸多造因的滋育下成长起来的。儒学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高扬“医儒相通”的旗帜,医儒兼修。释家有四大名山的九华山佛教,把止观观病、风胆痰毒理念传介到医学。道教有四大仙山之一的齐云山道观文化,道医贵阳而温补,重用姜桂,孙一奎的《赤水玄珠》、郑梅涧的《重楼玉钥》皆玄道之气焕然。道教经典《黄庭经》称咽喉为十二重楼,《重楼玉钥》这一喉科名著的命名即有仙气。徽商的重义轻利、儒商同体及行邦执业,也和医堂药店互相影响,提升了医德规范。徽学的各种技艺,以其灵巧精雅,时时启发医生的用药习惯。“轻清灵巧”正是徽派医生用药风格之一。从总体看,儒家之学是新安文化的核心,也是新安医学的核心,新安医学家儒医占绝大多数,如张扩、吴源、张杲、程松厓、汪机、徐春圃、吴崐、吴谦、程钟龄、胡澍等等。胡澍上承乾嘉朴学,以文字音训学见优,著《素问校义》,其训注多有发明。
在学术传承上,重视师门家法,是全体徽学各派的特点,也是新安医学长荣不衰的原因之一。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基。师门依师带徒,按法度授学传艺;家学者遵家法,父子、兄弟相传。各行各业大体都是先开童蒙、习小学兼练基本功,后读经典、传授神招绝艺。特别是家学,渊源久远。在“儒学科名”中,徽州有一门三进士、五举人,同胞翰林、父子宰相,连科三殿选者。新安名医世家传承三代以上至十五代乃至三十代的共有139家,世家名医300余人。从南宋以来传承至今的,如“歙县黄氏妇科”“歙西槐堂程氏群医”“歙南定潭张一帖内科”“歙西郑氏喉科”“绩溪龙川胡氏医学”“歙县黄源村-吴山铺程氏伤科”“黟县碧山寺李氏内科”“新安王氏内科”“歙县蜀口曹氏外科”“休宁西门桥汪氏儿科”“祁门胡氏骨科”“婺源程氏医学”等等。
阅读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深感中医药学中没有哪一种学说没有新安医家的影子。新安之学和新安山水同样优美壮美。这又联想到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他对医学也很有研究,名著《牡丹亭》就是在芜湖写成的,曾在戏词中为本草创造了一个“道地药材”的词语。他的一首五言绝句曾一语双关赞美徽州: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黄山)白(白岳)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新安医学既是中医药的缩影,又是中医药的光彩。如果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安医学正可堪为是洞观中医药玄机的天窗。(孟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