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27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Berkman 首 次提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 即第一状态) 和疾 病状态 ( 即第二状态) 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 康与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1 ] 。有 学者综合目前各类文献的观点总结认为,亚健康状 态是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 态,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改变,是 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以上 3 个方面出现种种 不适应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 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人体多 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 [2 ] 。近些年来,随着学 术界一系列深入研究的开展,亚健康与体质、证候 之间存在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 关系也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1 亚健康状态下体质与证候

对于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有研究调查了 2575 例研究对象,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假设检验的 方法,形成 4 个与维度内涵相对应的亚健康的亚 型: 疼痛型、早衰型、疲劳型和心理型。疼痛型亚 健康与平和质负相关,与阳虚质、湿热质、瘀血质 正相关; 早衰型亚健康与平和质负相关,与阳虚 质、痰湿质正相关; 疲劳型亚健康与平和质负相 关,与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正相关; 心理型亚 健康与平和质负相关,与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 正相关 [3 ]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亚健康人群以虚 性体质为主 [4 ] ,且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类型出现 率最多的前 5 位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 质、瘀血质 [5 ] 。中医学对亚健康的研究集中体现 在辨证思想,其通过望、闻、问、切以及临床辨证 论治的实际综合分析后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的病理体 质。因此,从体质学说入手可以预防亚健康状态, 中医学可通过对体质的调整、优化预防亚健康的发 生和发展 [6 ] 。 目前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的研究主要围绕专家 经验、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方法 4 个 方面开展 [7 ] 。通过调查文献研究 [8 ] 发现,亚健康 状态共涉及证候名称 50 个,出现频次居前 3 位的 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 病位类证候要 素 14 个,出现频次居前 3 位的是脾、肝、肾; 病 性类证候要素 16 个,出现频次居前 3 位的是气虚、 气滞和湿。可以看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类型的 分布比较分散,而证候要素的分布相对简洁、集 中,因此,从证候要素入手进行亚健康常见证候的 规范化研究是新的研究思路。 综上,可以初步梳理出对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 的基本思路,即对于无症状亚健康从体质辨证考虑 则可克服无证可辨之弊,做到提前干预、及早控 制; 对于有症状性亚健康可以通过证候辨识与体质 辨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和干预。如常见的体检 过程中发现血脂或血黏度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若 患者形体肥胖,则根据 “肥人多痰”的体质理论 从化痰入手调治; 若形体消瘦,则根据 “瘦人多 火”的体质特点针对阴虚血燥立法,以冀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疾病状态下体质与证候

对于疾病状态下如何处理好证候与体质的关 系,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 在治疗疾病时通常考虑 3 个因素,包括对因治疗、 对体质治疗和对症治疗,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 要矛盾不同,三者的侧重点也不同 [9 ] 。也有观点 认为,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 紧密联系的环节,辨证是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所 以把这种辨证方法称为辨体质、辨病、辨证 “三 位一体”诊疗模式 [10 ] 。还有观点认为,证是证据, 是安全、有效使用方药的证据,这个证据由两部分 构成: 第一是疾病,第二是体质。经方临证思维是 未识方证,先辨 “药人” ,即寻找和辨别某种药证 方证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体质类型,以此作为辨方 证的先导,明确提出辨方证是以辨体质和辨病为前 提的一种实用的中医辨证思路 [11 ] 。总之,疾病状 态下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体质因素,既 要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当下的症状体征,也要全面详 细询问患者既往长期存在的不适感觉和异常体征, 将体质辨识与证候辨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 虑疾病与体质和证候的相互影响关系。

3 亚健康、体质与证候的应用思路

上述从理论上对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进 行分别讨论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还是较为清晰的,然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健康、 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等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 交叉变化的过程: 体质贯穿全局; 以体质为基础机 体可以由健康状态演化至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上 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 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 区分; 在体质、亚健康和疾病过程中都需要对证候 进行辨识,但处于不同生理病理阶段的同一证候病 情、病势等显然是不同的,对三者如何加以鉴别目 前尚无有效可靠的方法。以阴虚体质、亚健康状态 的阴虚证与消渴病的阴虚证三者为例,亚健康状态 的阴虚证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 比较体质九分法中 的阴虚质辨识与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阴虚 证辨识,形体瘦长、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手足心 热、潮热、大便干燥、小便短涩、舌红少苔、脉细 数,是二者的共有表现,只是阴虚证对形体特征的 描述为形体消瘦,二便特征的描述为大便干结、尿 少色黄,另有盗汗、午后颧红为阴虚质所未提及。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了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思路,认为可以通过对证候的评分进行量化,同时 结合微量元素、血液流变学、血清胰岛素水平、血 糖和全身热断层扫描胰腺细胞热能表现等情况分析 对比,以揭示从体质到未病状态再到亚健康态、疾 病状态之间微细的变化,同时探求疾病的可能诱发 因素,通过这样的横向对比建立一个关系轴向,并 不断丰富其中的内容 [12 ] 。这样的思路还有待于具 体实施,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开展。

参考文献

[ 1] 马海鹰, 雷呈祥 . 亚健康的定义、 分类及其鉴别[J] . 解 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2, 30( 2) : 143- 146.
[ 2] 张志明, 金冬梅. 亚健康状态研究现状[ J] . 中国健康教 育, 2008, 24( 3) : 201- 203.
[ 3] 岑澔. 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 D] .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 4] 杨志敏, 黄鹂, 杨小波, 等.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分析[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6( 6) : 589- 592.
[ 5] 欧爱华, 麦润汝, 原嘉民, 等. 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 质类型相关性的对应分析[J] . 广东医学, 2012, 33( 1) : 11- 14.
[ 6] 柳琳, 蔡三郎, 刘银伟, 等. 浅析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 状态[ J] . 中医药导报, 2007, 13( 7) : 9- 10, 43.
[ 7] 赵晖, 陈家旭.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研究述评[ J] . 中 医药学报, 2008, 36( 3) : 1- 4, 83.
[ 8] 张雅静, 王天芳, 薛晓琳,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及证 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分析[J] .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 12) : 1290- 1293.
[ 9] 潘卫星. 关于建立中医体质治疗的意见[ J] . 中国医药学 报, 1987, 2( 3) : 50- 51.
[ 10] 赵进喜, 丁英钧, 王颖辉, 等. 辨体质、 辨病、 辨证“三位 一体” 诊疗模式与糖尿病临床实践[J] . 中华中医药杂 志, 2009, 24( 8) : 994- 998.
[ 11] 黄煌. 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现状分析[ J] . 上海中医药杂 志, 2009, 43( 1) : 6- 9.
[ 12] 姜海伟. 浅谈有关 “体质- 亚健康- 病证” 演变关系轴的中 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 9) : 836- 837.

【作者】 郭蕾; 高玉亭; 赵雨薇;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