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呈现出的是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并在几千年前 最早完成了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的飞跃,且这个巨大 惯性一直延续到现在。 1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与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 从人类医药知识积累的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 世界文明古国早期的医药学基本特征都是选择了天 然药物来治疗相关病症 [1 ] 。但是中医历史发展具 有不同的明显特征,是围绕天然药物合理而有效的 应用构建起了与药物知识相互融合的基础理论,并 在历代发展中吸纳了不少外来的或新的天然药物, 来充实和完善理、法、方、药知识体系 [2 ] 。相比 较而言,世界文明古国的其他医药学尤其是西方医 学,其构建的医学理论体系与天然药物知识一直没 有出现较好的融合。一方面是天然药物的合理应用 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是医学的发展过程 长时间处于有医缺药或无药的状态。如在近代之 前,西方医学对于疾病会给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但 是可供选择的有效药物不多 [1 ] 。古代的中医学则 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天然药物应用 的技术方法与体系; 对于相当多的病证,可以选择 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从单味药治病逐渐发展 起了多味药的配伍使用 [2 ] ,以此来治疗复杂的病 证,并最早完成了发展进程上的变革。 由此从分析中医原始知识积累规律的角度,可 以探寻理、法、方、药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并为 中医学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医学 面对的是人体和疾病,而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需要有效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因此,中医学 早期就开始积累天然药物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的 知识。为了临床提高疗效,中医学积累起了药物、 症状与疾病三者关系的知识,并创新出了证、证 候、病机、病因的概念和理论,把药- 症- 证- 病四方 面的关系统一起来进行认识 [3 ] ,使临床疗效得到 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发展出了以药测证、病机反证 的方法,来研究和完善脏腑经络气血与病因病机等 理论。 天然药物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同时也作用于疾 病的症状体征、病因证候,而病机又是脏腑经络气 血等功能异常的反映。由此可以推论,中医知识的 积累过程是 “疾病和症状体征→药物与方剂→病 因证候 ( 病机) →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的逻辑 导向,最终形成了理、法、方、药知识体系,并相 互融合发展,这也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主线。反过 来,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的发展又与病因病机理论 的创新有密切关系,并且需要中药及方剂的新学说 来起先导和推动作用,由此 “先药后医”这一中 医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便突显出来。 2 中医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路径与惯性方向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围绕天然药物的有效合 理应用逐渐完善起来的,而这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发 展路径,已积聚了相当多的能量,呈现出来巨大的 惯性,而惯性指向将会是中医学未来长期发展的重 要领域。 首先,以药测证与病机反证的方法虽然应用了 几千年,今后长时期还会是中医知识创新的重要方 法与手段,由此不断融入现代新方法和新技术,深 化以药测证与病机反证的研究层次,将是中医发展 的重要领域。一方面,中药发展经历了单味药、复 方配伍、药物成分等过程,但是对四气五味、脏腑 归经、升降沉浮等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个方面有较 大的创新空间,所以通过深化中药药性的研究会把 脏腑经络气血的研究引向深入 [4 ] 。另一方面,现 代靶向药物的研究与中药归经理论有异曲同工之 妙。不同的中药归向不同的脏腑经络发挥功效; 不 同药物有多种不同的组分,会到达人体的不同部 位,其中部分药物组分存在 “靶向”作用,来达 到归经的效果和目的。反过来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 导下,进行靶向组分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和前景 的工作,不仅会使发现某些药物组分存在的特定功 效成为可能,还能发展出中药药性的新理论、新技 术、新方法 [5 ] ,为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寻找直接 或间接的证据。 其次,从人体作为疾病客体的角度来看,现代 医学 ( 病因- 病理) 与中医学 ( 病因- 病机) 是等 同的。从病因病理角度,近现代医药学的创新知识 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从病因病机角度,知识创新研 究却进行得很艰难,反映出中医知识创新的空间非 常大。因此,基于临床实践,发现新的病因和证 候,以及证候的不同存在形式、证候群的形成规 律,创新病因病机的理论,可以促进中药方剂新知 识的产生,深化对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的认识 [6 ] 。 病因→病理是现代医学创新的主线,中医创新的主 线则是病因→病机 ( 证候) ,所以病因病机领域仍 然会是未来中医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医解决临 床疑难问题最迫切需要的。 再次,学科的发展与理论的突破与新方法和新 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密切相关。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中医理论的发展与突破需要融于新的方法与技术来 替代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必须经历且无法绕开的问 题,但探索适宜中医理论自身规律并能促进其发展 的新方法和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产生变革的关键 问题。到目前期待日久的新方法与技术还没有显露 出来 [7 ] 。进而中医核心概念气血、经络、脏腑等 在被赋予新含义、派生出新概念之前,要想取得实 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做出努力。 3 中医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逻辑进程与桥梁 人类不同学科知识的发育时期需要经验的积 累,由此经验逻辑起主导作用。经验逻辑上的知识 具有可靠性,其缺陷是不能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说 明不同知识内容间的关系,而这是辩证逻辑的优 势。辩证逻辑的特点是从系统或整体的层面,来表 达不同事物或不同知识内容存在的必然联系及其区 别的特征,但却不能给出具体而准确的推理过程, 这正好是形式逻辑可以补缺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过 程需要融入数学表征,使对事物或知识的说理变得 更为具体而精准,这恰是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所追求 的目标。对于具体而精准的目标,同样是中医在养 生保健与疾病预防诊治领域始终追求的。要达到这 一目标,无疑要在中医经验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础 上再建立起形式逻辑,并把推理过程融入数学化表 征,才有可能实现 [8 ] 。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使中医在经验逻辑的基 础上融入了辩证逻辑,由此带动中医产生了飞跃。 未来中医的发展会再次出现变革,其特征是推理过 程的数学表征融入形式逻辑化表达,而这正是中医 理论发展迷失的内动力。中医科学的演进过程可能 需要上百年或几百年的时间,由此未来中医学的历 史进程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有以下 3 个方面。 首先,系统而真实的继承是中医当前的首要任 务。继承是一个过程,没有很好的继承过程就难以 有创新。中医继承是为理论与临床的辨证论治服 务,不是模糊、一知半解的继承,而是精准、准 确、全面、深刻的传承 [9 ] ,要把中医理论在辨证 论治水平提高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出来、反映出 来、发挥出来 [10 ] 。 其次,持续的探索研究是中医发展过程不可缺 失的。对中医理论若干概念、规律和内容的探索性 研究 [11 ] ,还要长期进行并坚持下去,终究会有中 医理论取得突破的时代。要迎接这个时代的早日到 来,光靠继承还远远不够,持续的探索性研究和总 结是必需的。而耐心的等待又是继承与传承过程需 要面对的,会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 再次,科学演进的历史规律表明,一门学科的 发展主要依赖于新概念、新规律的发现。中医理论 研究至今还没有这些迹象出现,即使学科的新概 念、新规律出现了,其对学科变革的整体影响也要 滞后 30 ~50 年的时间。应初步建立起现代的中医 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12 -13 ] ,建立起由现象描述 向本质阐明的理论体系 [14 ] ,这一体系是探索性的、 研究性的、前瞻性的,但可以预测,在未来的 50 年甚至上百年内,中医理论难以产生变革与分化。 4 结语 世界医药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都是在自然和人 文科学的背景下,运用各学科的多种方法与技术来 发现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新规律。 探寻物质未知结构层次上的运动规律,是自然科学 知识创新的主线,不断产生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又 是促进医药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在西方医药学 的历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医理论体系可能是建 立在尚未被认知的人体结构层次之上,存在需要被 认知的超解剖结构,是以隐性形态结构系统存在着 的 [15 ] 。因此,对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创新研究,需 要密切跟踪物质结构理论上的新发现,来探寻人体 未知结构层次上的运动规律,才可能形成中医理论 体系发展的积极态势 [16 ] 。 参考文献 [ 1] 张大庆. 医学史[ M] .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7- 11. [ 2] 常存库, 张成博. 中国医学史[M] . 3 版. 北京: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2012: 30- 55. [ 3] 刘玥, 史大卓. 中医临床方病对应关系的思考[ J] .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 7) : 882- 885. [ 4] 孙喜灵, 姜伟炜, 刘琳, 等. 论中医理法方药知识创新的 基础与支点[ J] . 中医杂志, 2013, 54( 4) : 277- 279. [ 5] 柴兴云. 试论中药涌现性特征[ J] .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 13) : 2480- 2485. [ 6] 吕爱平. 中医证候研究: 从疾病证候分类到临床疗效评 价和组合药物研发[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 ( 8) : 942- 945. [ 7] 邢玉瑞. 现代中医理论发展与创新方式[ J] . 中医杂志, 2015, 56( 12) : 991- 994. [ 8] 孙喜灵, 刘燕. 中医证候的拓扑结构表征理论数据验证 [ J] . 中医杂志, 2014, 55( 17) : 1461- 1464. [ 9] 陶嘉磊, 张宗明, 汪受传. 从辨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 题争论[J] .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5, 36 ( 8) : 85- 87. [ 10] 郭刚, 吕雅郁, 郑燕飞, 等.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复杂性 致思向度[ J] . 中医杂志, 2015, 56( 13) : 1081- 1084. [ 11] 邢玉瑞. 中医学的概念特征研究[J] . 中医杂志, 2015, 56( 19) : 1621- 1624. [ 12] 乔明琦, 魏盛, 王海军, 等. 新概念: 理论前提, 揭示概念 内涵, 朝向现代科学: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 上篇 Ⅰ) [ J] .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 2) : 216- 224. [ 13] 乔明琦, 魏盛, 王少莲, 等. 新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 聚 焦现象, 解释预测, 中医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 中篇Ⅴ) ( 二) [ J] . 世界科 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 2015, 17( 6) : 1119- 1126. [ 14] 乔明琦, 高冬梅, 魏盛, 等. 假说评价与检验 : “科学检 验, 验前与验后评价” , 引领中医学假说进入科学假说: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 中篇Ⅳ) [ J] . 世界科学技 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 11) : 2286- 2295. [ 15] 孙喜灵. 破解中医证候数学之谜: 心脾证候动态演化规 律研究[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0- 39. [ 16] 孙喜灵. 论中医证候的 “双重结构” [ J] .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14, 16( 1) : 199- 202. 作者:孙喜灵 姜伟 炜林霞 张涛 丁宝刚 叶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