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危重病的抢救 成功率显著提高,对危重病预后的判断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现代医学以生化指标作为衡量判断依据往 往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预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 治危重病及其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 《金匮要略》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从 脉象、神色、面色等方面对危重病的预后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其对临证判别危重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从脉象论治 张仲景的脉法有三大组成部分,即寸口脉法、 趺阳脉法以及少阴脉法。其在 《伤寒论·平脉法》 中云 : “脉有三部。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 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指出三部 脉法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此外,脉象 学说在疾病的判断及预后判定上有着精准又简单的 特点,张仲景运用其脉象学说为危重病的预后治疗 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1 ]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脉象 在吐血以及下利预后中的应用,关于吐血的预后, 张仲景认为临床见到吐血患者脉数且烦躁不安应加 警惕其预后不良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 瘀血病脉证治》云 :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 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危重病见吐血与咳逆上 气并重多由吐血久致阴血亏虚,以致人体呈阴虚火 旺之象。此时虚火灼伤肺络,导致了肺的宣肃功能 异常,因而可见吐血及咳逆上气不止。阴不敛阳, 便出现了数脉与身热之象 。“不得卧”说明阴阳即 将绝离。故临床见到吐血患者脉数且烦躁不安应加 警惕其预后不良。有关下利的预后,张仲景给出了 两条有效的经验总结。其一,用脉气是否来复判断 虚寒利的预后; 其二,以脉象的虚弱或平顺判断艾 灸治疗下利的预后。关于虚寒利的预后 ,《金匮要 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 : “下利后,脉绝, 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 死” 。其中对于 “晬时脉还”各家有不同见解,清 代医家陈念祖认为是阴阳循环五十度,明代医家赵 良仁认为晬时脉还即气血暂息。判断预后的指征是 一昼夜后脉气是否来复,若一昼夜后手足不转温, 脉象依然呈虚寒下利后的伏脉,即为阳气衰竭不 复,常常提示预后不良。在判断下利的预后上,张 仲景还提出另一种判断方式,如 《金匮要略·呕 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 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 趺阳者,为顺也。 ”患者脾虚便溏,久利则伤肾, 若下利久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此时用艾灸以温 之,而脉象依然微弱,则提示阳气难以恢复。若少 阴负趺阳,土能制水,为顺,此时即使肾阳虚衰, 阳气仍可回复,提示预后良好。此外,有关肺气的 脉象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云: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 死。 ”此条论述肺死脏的脉象 。 《黄帝内经》中论 述肺平脉,曰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曰肺平” 。现脉象浮取虚弱,按之如现芤脉,则提 示气血精伤神损,肺气已绝,预后不良。 2 从面色论治 张仲景曾以面色预言生死,人体气血的盛衰极 易表现于面部。危重病患者常伴精神疲惫,且大多 不能自诉病情,因此望诊一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 : “人之十二经脉,三 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 液皆上熏于面。 ”由此可见,面部的色泽变化为临 床危重病的预后判断提供了参考。关于危重病的预 后,张仲景记载了青黑色现于面部,卒厥患者唇部 发青以及潮红现于面部对于危重病预后的参考。有 关黑青色现于鼻部 ,《金匮要略》曰 : “鼻头色青, 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头属脾胃,黑青色在中医 学中是病情危重的标志,鼻头色青,同时腹中痛且 患者现苦冷之态,意指脾胃功能衰败 [2 ] 。胃主受 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以将胃所腐熟的水谷精微 物质进行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衰败,则他脏营养 源被切断,因此,中医在治疗上尤其重视固护胃 气。同时,在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治疗上应警惕鼻色 的改变。其次,有关唇部青色对危重病预后的论 述 ,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曰: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 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 也? 师曰: 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如身 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左寸候心主血,右 寸候肺主气,气血失和,寸脉显出沉滑之象。阴阳 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而导致卒厥等病症。 张仲景指出,患者发生卒厥之后须注意观察其面色 变化,若此时患者嘴唇口角出现青色,身体触之冰 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郁滞,从而导致阳气的衰 竭。内闭外脱,属入脏,病情危重且预后不良。反 之若身体温和,微微汗出,说明气血得以流通,阳 气发散在外,病位在腑,预后较好,容易治疗。因 此,卒厥患者在其预后治疗上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 唇色的变化。关于危重病的预后治疗张仲景还给出 了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即有关于面色潮红的论述,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云 : “色白 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痓, 不治” 。血色不能上荣之失血亡血的患者本应现面 白之色,现患者面色不白反现微微发红,而此时又 不处于炎热气候之时,张仲景谓此为大出血致使血 去阴伤,其程度较重,因阴不敛阳从而导致虚阳上 浮、面色潮红之象。若此时患者出现 “口燥不渴, 脉虚数”等一系列阴不敛阳之虚热表现,则更易 判断其预后不良。 3 从形体动态论治 危重病患者的神色往往呈现失神之候,观察患 者神色的变化是判断危重病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金匮要略》云 : “邪入于腑,昏不识人。邪入于 脏,肌肤不仁,口吐涎。 ”证属危笃,失神之候, 预示预后不良。另外,危重病患者的形体动态因病 情危笃而常常陷入昏迷状态,以至于难以观察。但 临床上危重病患者一旦出现异常的形体动态,往往 是最典型的判断疾病的手段。张仲景曾以小便以及 下利的表现来判断病情预后,关于小便判断预后的 方式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曰 : “湿家 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 者亦死。 ”湿病误下而导致的危重症,以小便来判 断病情预后。外感湿邪,本应以消法论治,今误用 下法,不仅使得湿邪困于内,还因重伤里阳而导致 脱证。同时虚阳上越,则额上汗出,微喘。患者阴 寒内盛,气虚不能固摄,阴从下脱,则致小便自 利。此时患者虚阳上越,阴气下脱,预后不良,乃 曰 “死” 。张仲景还指出如若患者因湿病误下而致 小便不止,亦为真阳失守,此时阴脱于下,病机虽 与小便自利相同,但此时阴阳两竭,预后程度远比 小便自利更重。关于小便在危重病的预后治疗上的 意义张仲景还提出另一种判断方法 ,《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证并治》曰 :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 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疸本属肾虚之证,女劳疸症 见额上黑、手足中热、薄暮即发之象,当属肾虚生 热之急症。因病不属湿热内蕴之象,故小便自利。 如若患者出现腑如水状,乃属脾肾两败之象,多预 后不良。故对临床上湿病误下导致的危重病的预 后,应重视其小便的情况。有关腹满患者的预后判 断上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 死” 。论述了寒实内结、阳气衰竭的腹满危重症预 后。临床如见患者肤色萎黄,为脾气虚衰,中阳衰 败之象。因脾主四肢肌肉,五色中属黄 。“躁而不 渴”则各家多有争论,如喻嘉言云 : “躁而不渴, 乃阴盛阳微之象 ” ,“躁而不渴,胃中寒邪盛” ,而 尤在泾等则认为 “气不至则为躁” 。张仲景论述躁 而不渴为阴寒内生,阳气虚弱欲竭之象。此躁因属 无阳热之象的阴躁,乃胸中寒实,阴盛阳衰导致。 此时若患者的表现为下利不止,此为中阳衰竭,脏气下脱之象,预后极差,故曰死。因此,下利与否 对腹满预后的判断意义深远。 4 从时辰变化论治 《黄帝内经》认为,四季晨昏的阴阳消长与疾 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如 《灵枢·顺气一日 分为四时》曰 :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 ”张仲景继承了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 想,根据四时的阴阳消长、一日的气血盛衰来判断 疾病的预后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曰 :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因冬日主寒, 利于热而不利于饮。夏日主热,利于饮而不利于 热。因此,对于寒饮夹热之证,冬夏难治。另有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 曰 : “黄疸之病,当以 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以 十八日为期推断黄疸的预后,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 总结。清代医家徐彬认为,十八日乃 “一气有 余” ,故临床以十八日推断疾病预后实则有理 可寻 。 《金匮要略》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医辨证治 疗危重病及判断其预后的基础,在中医危重病的治 疗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3 ] 。医者只有在临证 多留意患者的面色及其形态,充分扎实自身的中医 理论知识,合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临 床分析,这样在危重病患者的疾病判断和诊治上才 能有突出的成效。 参考文献 [ 1] 赵燕青, 滕晶.《金匮要略 》 “脉症合参” 思想在急症中的 应用[ J] .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10) : 1699- 1700. [ 2] 李俊凯, 李宁, 韩瑞婷, 等. 浅谈 《金匮要略》 之面黑[ J]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4( 3) : 95- 97. [ 3] 王庆其. 从历史谈当前中医急症的研究[ J] . 上海中医 药杂志, 1982( 1) : 1007- 1334. 作者:卢艺 邓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