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5-21
本文从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推导“治未病”有预防性治疗病机传变导致的“未病”、预防性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等导致的“未病” 以及间接治疗将来也不病的“未病”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析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原则、方法与实例,结论认为,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提高疗效,防止只治疗“已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金匮要略》发展了《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理论,将预防医学意义的“治未病”,发展为寓防于治、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的治疗原则,丰富了中医论治学的内容。(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王钧石)

与《黄帝内经》、《难经》不同,《金匮要略》(后简称《金匮》)“治未病"属于治疗医学,而非预防医学。未,《小尔雅·广诂》:“无也"。“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故“未病”有二义,一是过去未病,即过去没有、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病,如病机传变、方药作用,现在尚未出现,随着疾病发展或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下一阶段将要出现的疾病。《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病是“未病”。二是将来也不病的未病,即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出现的病。如“实脾则肝自愈”,脾与肝没有传变关系,脾病是将来也不会发生的“未病”。
 
由此,在《金匮》具体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作为基本治疗原则,在处方中“治未病"思想至少有三种:一是预防性治疗病机传变将生的“未病” 二是预防性治疗所服方药可能导致的“未病”:三是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即治疗将来也不会发生的“未病”,以达到治疗“已病”的目的。“实脾则肝自愈”一段,利用五行关系,通过“实脾”来抑制肾水、增强心火及抑制肺金,达到间接治疗“肝虚”的目的。如果说前二者既属于治疗学也属于预防医学,那么,第三种“治未病”只属于治疗学。所以,《金匮》“治未病”属于治疗学、中医论治学范畴。

从对《金匮》具体的方药应用来看,应当是只对“已病”治疗,疗效不佳、无效,对治疗有妨碍或使病情加重、诱发其他疾病,而“治未病"可以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提高疗效,防止只治疗“已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金匮》在首篇提出“治未病”治则,并用“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来表达治疗“已病"的同时治疗“未病”,方法要比只治疗“已病”要高明、效果要更好,其目的显然是强调“治未病”治则在杂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既病防变,
“治未病”可辅助治疗,也可主导全方

继承《内经》、《难经》“治未病”理论,《金匮》“治未病”第一个含义也是“既病防变”、预防性治疗。可以用符号表示为:疾病传变A病→B病→C病……;不包含治“未病”的方剂序列为: A·方→B·方→C·方……;包含治“未病"方序列为:(A·+ B·)方→(B·+C·)方→(C·+D·)方→……

疾病发生与传变有特定的规律,如表里传变,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水血之间的传变等。

(1)脏腑之间的传变:《金匮》第一篇第一条.“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段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阐明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
(2)表里传变:《金匮》第一篇第二条:“经络受邪入脏腑”是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也是表里传变。
(3)其他传变:《伤寒论》中大量关于六经传变的内容,在《金匮》也有所反应:《金匮》有关于气水血传变的内容,如“血不利则为水"等。

邪正胜负决定疾病发展是“病进"还是向愈。
(1)邪胜正负,疾病传变,应当“先安未受邪之地”,调补“未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胃,使经不传则愈”:桂枝汤等解表方剂中有补“里”的甘草、大枣等药物。
(2)正胜邪负,疾病向愈,可顺从正气驱邪方向,因势利导,排除邪气。如《金匮》痰饮篇甘遂半夏汤攻逐水饮、通因通用、因势利导治疗“留饮欲去"证:《金匮》妇人产后篇小柴胡汤扶正祛邪、顺应正气抗邪趋势治疗产后郁冒证等。

一般而言,治疗“已病”、主症的药物组是方剂的君药、主药,治疗“未病”的药物或药物组是佐药、使药等辅助成分。如桂枝汤用治疗表证,用于补里、防止病邪传里的甘草、大枣等药,是全方的佐药、使药。

特殊情况,未病可以决定治法和治略的选择。如《金匮》肠痈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痈己成脓,治疗应当以排脓为主。病在下焦,可用下法,如后条大黄牡丹汤攻下瘀热。但肠痈脓己成,如果脓溃破在肠腔外、腹腔内,就会引起穿孔,轻者形成局限性脓肿,重者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化脓、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脓成后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肠道的收缩会诱发痈溃穿孔。为防止痈溃穿孔,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核心治法是利小便,通过小便排脓、给邪出路。又如《金匮》虚劳篇小建中汤证,有肾虚“梦失精”和“四肢酸疼”,但是由于“虚劳里急”,腹部拘急,脾胃不健,补肾。药物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里急”加重而使气血生化无源、加重全身的虚劳状态。因而,放弃或暂缓对肾虚的治疗,只选择脾胃虚损用小建中汤来治疗,朱丹溪将此概括为“补肾不如补脾”。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