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6-23
章太炎先生的医经训诂

章太炎先生读经史及医学典籍很重视训诂。

《制言》第二十五期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 之功夫及志向》说: “年十六, 当应县试, 病未往, 任意浏览 《史》 《汉》 。 及卒业, 知不明训诂, 不能治 《史》 《汉》 , 乃取 《说文解字》段氏注读之。 适 《尔 雅》郝氏 《义疏》初刻成, 求得之。 二书及遍, 已十八 岁。 读《十三经注疏》 , 闇记尚不觉苦。 毕, 读《经义 述闻》 , 始知运用《尔雅》 《说文》 以说经, 时时改文 立训。 自觉非当, 复读学海堂南菁书院两《经解》皆 遍。 二十岁, 在余杭, 谈论每过侪辈。 忖路径近曲园 先生, 乃入诂经精舍” 。 关于医经之训诂, 太炎先生 亦多言之。 《致钱玄同论医书》云: “医师多不明训诂 文字, 柯 (韵伯) 、 徐(忠可) 之说, 亦往往有可笑者, 所谓瑾瑜匿瑕, 无足深责” [1] 。 《伤寒论辑义按序》 又 云: “东土训诂独详” 。 日本丹波元简 《伤寒论辑义》 详于训诂, 恽铁樵加以按语, 成 《伤寒论辑义按》 , 太 炎先生序之 [2] 。 《论痉》一文批评 “成氏以鸟飞几几 之字当之, 误矣” [3] ! 但太炎先生未为医经训诂专辑。 今从 《章太炎全集 ·医论集》 《小学答问》 《新方言》 诸书中得医经训诂若干字如下。 读这些文字训诂, 宜得其方法要领。 太炎避难日本时, “客居寥寂, 日 披大徐《说文》 , 久之, 觉段、 桂、 王、 朱, 见俱未谛, 适钱夏、 黄侃、 汪东辈相聚问学, 遂成《小学答问》 一卷” 。

1. 臑 问曰: 《说文》 : “臑, 臂羊矢也” 。 说者不 得其训, 或欲改为羊豕臂, 或欲改为臂羊肉, 恐亦无 当。 不审羊矢何解。 答曰: 《甲乙经》云: “阴廉在羊 矢下” 。 《素问· 三部九候论》 注: “肝脉在毛际外, 羊 矢下一寸半陷中, 五里之分, 卧而取之” 。 是股内廉近 阴处曰羊矢, 为汉晋人常语, 移以言臂内廉, 则曰臂羊 矢矣。 诸家纷纷改字, 由平日疏于医经耳 [4] 。 《制言》第二十五期诸祖耿 《记本师章公自述治 学之功夫及志向》一文亦载太炎此说。

按: 《素问·三部九候论》 言: “下部天, 足厥阴 也” , 王冰注: “谓肝脉也, 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 中五里之分, 卧而取之, 动应于手也” 。 羊矢可卧取, 有质感, 其动应手。 《甲乙经》 有两处言及羊矢。 ①阴廉, 在羊矢下, 去气衝二寸动脉中, 刺入八 分, 灸三壮( 《甲乙经·卷三 ·第三十一》 文末) 。

②妇人绝产, 若未曾生产, 阴廉主之, 刺入八 分, 羊矢下一寸是也( 《甲乙经·卷十二 ·妇人杂病 第十》 ) 。

“羊矢” 有具体形象, 抚之有质感, “按之隐指 坚然” 。

字书 “臑” 之训释各异。 《故训汇纂》中 “臑” 字 汇解如下。

① “臑” , 盖骨形象羊矢, 因名之也( 《说文 ·肉 部》徐锴繫傳) ; ②“臑” , 此謂臂中小骨形似羊矢 (即 “屎” )者, 每食猪肘, 多有此骨( 《说文 ·肉部》 桂馥《义证》 ) ; ③ “臑” , 臂。 羊豕曰臑( 《说文解字 注·肉部》 ) ; ④ “臑” , 臂上也。 羊豕曰臑, 在人曰肱 ( 《说文 · 肉部》朱骏声 《通训定声》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言: “臑, 牲畜的前肢” 。 综上所释, 当以太炎先生 “股内廉近阴处曰羊 矢, 移以言臂内廉, 则曰臂羊矢” 为得。 太炎先生此解, 得自幽囚于龙泉寺, 苦读诸书, 精密思考, 而知 “臂羊矢” 之 “羊矢” 是借用股内廉近 阴处之羊矢。 《故训汇纂》 当收太炎先生此解。

2. 病能 《黄帝内经·风论》曰: “愿闻其诊及 其病能” 。 病能即病态也。 凡诸形状皆谓之态, 亦 谓之能。 苏州问何如曰: “那能” , “那” 即 “若” 字, “能” 即 “态” 字, 犹通语言怎么样矣 [5] 。

3. 灂 太炎先生曰: “焦者, 灂也, 谓小水也” , 谓三焦之 “焦” 通 “灂” 。 “ 《八十一难》 以为原气之别 使, 所止辄为原。 ‘原’ 即今 ‘源’ 字, 谓水源也。 其内 连脏腑者, 是即内之水源也。 膈上、 膈下、 脐下各有 水源。 略举位次, 分而为三, 所谓 ‘ 上焦如雾, 中焦如 沤 , 下焦如渎’ 者也。 其布在躯壳者, 亦通言三焦。 由 今验之, 三焦者, 自其液言, 则所谓淋巴液、 淋巴腺; 自其液所流通之道言, 则所谓淋巴管。 腺云、 管云, 犹血液之与脉管也……脏腑间略分三部, 曰如渎者, 则淋巴管之象; 曰如沤者, 则淋巴腺凝如大豆之象; 曰如雾者, 则淋巴腺凝如粟米丛集成点之象。 此三 象者, 上焦、 中焦、 下焦所通有, 特互言以相发明耳。 焦者, 灂也, 谓小水也……少阳本篇以口苦、 咽干、 目 眩为主, 口苦则足少阳胆汁上泄, 咽干则手少阳三焦 津液不布, 廉泉澌涸为之, 知三焦之为淋巴腺、 淋巴 管, 则非有名而无形” [6] 。 《论三焦即淋巴腺》 主旨谓三焦为淋巴腺, 与传 统中医理论称三焦有名无形异, 欲知章说之详, 宜读 此文。 此文成于1924年,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章 太炎医论》收之。

4. 食亦 《新方言 ·释言第二》 言: “ 《说文》 : 伿, 惰也。 以豉切。 《内经》 有食亦病, 亦即伿字” [4] 。 按: 《说文》段注: “医经解 之, 亦作此字” 。 “解 ” 又作 “解伿” , 表示一种懒惰无力无神的病态, 非 病名。

5. 几几 《素问》有 “几几” 一词, 王冰无注, 逢 疑则默也。 《伤寒论》 太阳篇有 “几几” , 成无己训为 短羽鸟飞翔貌, 音殊, 依此读音者, 至今犹然。 太炎 先生正之, 曰: “太阳病本有项背强几几状。 按《诗》 亦写几几。 《毛传》 : 几几, 絇貌。 《士冠礼注》 : 絇之 言拘, 以为行戒, 状如刀衣鼻屦在头。 然则几几者, 以絇交叉屦头, 故足指受拘而屦不落, 项背强几几, 正状其牵绊也。 成氏以鸟飞几几之字当之, 误矣” [3] 。 太炎先生训以絇义, 甚是, 未说其音。 考《说文》段 注卷十四下己部卺字云: “卺, 谨身有所承也。 从己 丞。 读若《诗》云赤舃几几” 。 段玉裁注: “几, 今居隐 切” , 则 “几” 字读为jin音。

“几” 无拘紧、 牵绊义, 本字为 “掔” (qian) 。 几、 掔双声 (几, 见纽; 掔, 溪纽。 见溪皆属喉音, 是 为双声) 对转 (几, 脂韵; 掔, 真韵, 是为脂真对转) 。 《说文》卷十二上言: “掔, 固也。 读若《诗》赤舃掔 掔” 。 段玉裁注: “掔掔当依《豳风》作几几。 《传》 曰: 几几, 絇貌。 掔在十二部 (按, 真韵) , 几在十五部 (按, 脂部) , 读若者, 古合音也” 。 古音 “几” 与 “掔” 音近, 故以 “几几” 代“掔掔” 也, 毛诗作“赤舃几 几” , 三家诗作 “赤舃掔掔” , 是 “几” 之本字作 “掔” 也。 《说文》 “掔, 固也” , 谓拘紧、 不灵活也。 《伤寒 论》中 “项背强几几” 谓项背拘紧不灵活, 非谓短羽 之鸟飞翔自如也。

6. 本云 “本云” 见《伤寒论》 , 《黄帝内经》 无。 附论于此。

太炎先生称“本云” 含义为 “仲景原本” , 校勘 用语。 《金匮玉函经》改为 “本方” , 今人解释为 “本 来说” , 皆误。 太炎先生借此考知叔和未窜乱张仲景 《伤寒》 。 见《论 ‘伤寒论’ 原本及注家优劣》 , 此文 是考证《伤寒论》 文献演变版本优劣至关重要高文, 幸中医学子精读之, 节引如下。 明赵清常所刻《伤寒论》有二: 一单论本, 为林 億等校定者; 一论注本, 即成无己所注者。 单论本方 下时有叔和按语——大字者, 叔和按语; 加注者, 林 億校语也, 而成注多删之。 如云 “疑非仲景方、 疑非仲景意” , 凡得四条: ①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下云: 疑 非仲景方 (笔者按, 见今本68条) ; ②黄连汤方下云: 疑非仲景方(按, 见今本173条) ; ③蜜煎方下云: 疑 非仲景意, 已试甚良 (按, 见今本233条) ; ④小青龙 汤方下云: 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 今此语反之, 疑非 仲景意 (按, 见今本40条) 。

亦有明源流, 较同异者, 凡得七条: ①柴胡桂枝 汤方下云: 本云人参汤, 作如桂枝法, 加半夏、 柴胡、 黄芩, 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按, 见今本146 条) ; ②生姜泻心汤方下云: “附子泻心汤。 本云加附 子。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 生姜泻心 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 去桂枝、 术, 加黄连, 并泻 肝法” (按, 见今本157条) ; ③大柴胡汤方下云: “一 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 恐不名大柴胡汤” (按, 见今 本103条) ; ④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下云: “温服一 升, 本云黄耳杯” (按, 见今本103条) ; ⑤去桂加白术 汤方下云: “附子三枚, 恐多也。 虚弱家及产妇宜减 服之” (按, 见今本174条) ; ⑥桂枝二麻黄一汤方下 云: “本云桂枝汤二分, 麻黄汤一分, 合为二升, 分再 服, 今合为一方” (按, 见今本25条) ; ⑦桂枝二越婢 一汤方下云: “本方当裁为越婢汤、 桂枝汤, 合之饮一 升, 今合为一方, 桂枝汤二分, 越婢汤一分” (按, 见 今本25条) 。

其称“本云” 者, 是仲景原本如此。 其云 “疑” 者, 则不敢加以臆断。 此等成本多删去之, 唯存芍药 甘草附子汤、 大柴胡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桂枝 二越婢一汤方下四事耳。 假令叔和篡改仲景真本, 疑 者当直削去其方, 有大黄无大黄者, 当以己意裁定, 焉用彷徨却顾为也? 叔和于真本有所改易者, 唯是方 名如上所举生姜泻心汤等; 有所改编者, 为痉湿暍一 篇, 其文曰: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 宜应别论, 以为与伤寒相似, 故此见之” 。 此则痉湿暍等本在太 阳篇中, 叔和乃别次于太阳篇外。 有所出入, 一皆著 之明文, 不于冥冥中私自更置也。 《可与不可》诸篇, 叔和自言 “重集” , 亦不于冥冥中私自增益也。 详此 诸证, 即知叔和搜集仲景遗文, 其矜慎也如此, 犹可 以改窜诬之耶” [7] ! 按, 本文方名前序号为笔者所加。 太炎训释《黄帝内经》 《伤寒论》字词尚多, 如, 训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 “风者, 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也” 之 “苛” “毒” [8] , 《释疾》等 [9] , 不枚举。 太炎释词最大 特点是皆以阐释中医理论之重大问题。 如, 释 “灂” 而知三焦为淋巴腺; 释 “本云” 而知叔和未窜乱张仲 景《伤寒论》; 释 “臑”而知《说文》臂羊矢之确解 等, 与一般仅释字词不涉医经经文者异趣。 此谓文以 载道者也。

章次公评章太炎先生之医学

太炎先生对中医一往情深, 撰文口述, 影响弘 远。 太炎先生在世时, 不断有人撰文评介。 1935年 《时报丛刊》载文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章太炎》 云: “太炎先生于学术, 以小学、 子学、 医理堪称三 绝。 三绝之中, 最喜谈医, 尝谓平生心得在是” , 当 时名医章次公写他拜太炎先生为师在社会上引起震 动, 有人支持, 有人发对, 这些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以 及章次公坚定意志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活生生勾画出 太炎先生一幅中医学家的高大形象。 本文把章次公 先生的文章全录如下。

章次公(1903年-1959年) , 字成之, 号之庵。 江 苏镇江人。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 苏州国医研究院 教师 [10] , 师事经方大家曹颖甫 (1866年-1937年) , 经 孙世扬引见, 拜太炎先生为师。 新中国成立后 , 任卫 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 第三届全国 政协委员, 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员。 主张 “发皇古义, 融汇新知” 。 1950年林伯渠久呃不止, 西医疗效不理 想, 周总理亲自参加林老病案讨论会, 建议改用中 医治疗。 根据周总理建议, 请章次公老中医治疗, 章 次公终于把林伯渠病治好。 著有 《中国医学史》 《诊 余抄》 《杂病医案》 《药物学》等。 1936年6月14日太 炎先生逝世, 苏州国医学院迅速编辑《章校长太炎 先生医学遗著特辑》 , 卷末启示云: “本校此次编辑 《章太炎先生医学遗著》 , 承沈仲圭、 冯超人、 谢诵 穆、 祝怀萱诸先生热心赞助并与指导, 编者感激异 常, 敬表谢意! 惟尚有章次公先生序一篇, 因来稿较 迟, 未及排入, 只得留待下期发表。 谨请章先生与读 者诸君原谅是幸” 。 这就是《特辑》 只刊陆渊雷序、 唐慎坊序、 王慎轩序而无章次公序的原因。 《特辑》 刊章次公讲话稿一篇, 名 《章太炎先生之医学》 , 对 太炎先生医学成就、 医学底蕴、 中医造诣、 中西医疗 效审辨、对《黄帝内经》 及仲景书之高见诸端有扼 要分析评述, 是一篇评述章太炎医学成就的重要论 文。 这篇文章今已难得一见, 谨全文引录如下。

1. 章太炎先生之医学 章次公先生讲

成之方冠, 学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读余杭先生 所述 《伤寒论略说》 , 韪之, 以为由此而出, 国医其庶 几可以发皇矣。 顷之, 因海宁孙世扬之介, 执贄门下。 言医药之学, 启发恳至, 采获实多, 而诏示成之者三 事: 贯习群方, 用资验证, 一也。 上不取 《灵枢》 《内》 《难》 , 下不采薛叶诸家, 以长沙为宗师, 二也。 兼综 远西之说, 以资攻错, 三也。 自后讲习国医诸校, 疏通滞义, 不违家法, 要令旧术之繁乱者, 返诸正则, 辨 虚妄, 审向背怀疑之论, 分析百端, 有所擿发, 不避 上圣。 阔疏者, 苟欲玄虚以自文, 诋成之为左道; 皮相 者, 微识新理以傅丽, 訾成之为狂耀, 丛举世之诟, 故于中医专校中医学院, 小子鸣鼓而攻, 不以为悔, 益自砥砺, 行我素志。 武进徐衡之 (1903-1968) 亦以 启新复古为志, 创上海国医学院, 成之助其成, 乃敦 请先生为院长, 发凡起例, 皆经先生所手订。 规模始 立, 医药之书, 亦渐推明。 医林髦士, 翕然从风, 遂为 全国斗杓。 追惟创导, 所以摩盪人心者, 则民族革命 之导师余杭先生, 亦即国医革新之导师。 成之事先生 也, 所闻医药者多, 故论医药之学, 所谓不贤者识其 小也。

太炎先生, 讳炳麟, 字枚叔, 浙江余杭人。慕 昆山顾炎武之为人, 更名绛, 字太炎, 学者称太炎先 生。 少惎异族, 未尝应举, 故得泛滥典文, 谨守朴学。 所疏通证明者, 在文字器数之间。 遭祸系狱, 始专读 《瑜伽师地论》 及 《因明论》 , 以为理极不可改, 而应 机说法, 于今又适, 自揣平生学术, 始则转俗成真, 终 乃回真向俗, 观其汇通, 时有新意。 虽兼综故籍, 得 之精思者多。 精要之言, 而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不好与儒先立异, 亦不欲为苟同。 若《齐物论释文》 《尚书拾遗》诸书, 所谓一字千金矣。 尝谓学术无 大小, 所贵在成条贯, 制割大理, 不过二途。 一曰求 是, 再曰致用。 下验动物植物, 上至求证真如, 皆求 是耳。 人心好真, 制器在理, 此则求是致用, 更互相 为矣。

先生于医, 是以不求遍物, 立其大者立其小者, 语必徵实, 说必尽理。 所疏通证明者, 而皆补前人所 未举。 若五脏配五行, 旧有两说。 古文家谓脾木、 肺 火、 心土、 肝金、 肾水, 今文家则曰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各自为说, 不足以核实。 今医家者流, 导 源今文, 不知其说不足据, 而谬执傅会, 以为神理所 在, 沿至数千载而不悟。 徐灵胎、 喻嘉言心知其非, 不能发其覆。 先生始斥之曰: “五行之说, 昔人或以 为符号, 久之妄言生克, 遂若人之五脏, 无不相孳 乳, 亦无不相贼害者。 晚世庸医, 藉为口诀, 则实验 可以尽废, 此必当改革者也。 ”前人不知三焦有实 体, 王叔和谓三焦有名无形, 金一龙又称三焦有前后 之别, 王清任则云三焦有有形有无形之分, 陈无择、 袁淳甫、虞天民之流, 似知三焦为实体, 亦皆随意 所使, 以为当然耳。 独先生据远西新理以证三焦, 则 曰: 《内经》 所言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是象其形。 又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是指 其用。 《难经》则谓三焦有名无形, 试问三焦究有物 否? 大概即西医之所谓淋巴腺者是。 故 《素问》称之 曰孤府, 因其各处皆有。 又谓 “半表半里” 者何? 盖半 表者, 则《金匮》所谓 “腠理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 处” , “半里” 者, 谓其内在胸腹之中也。 今解剖学中 言淋巴干, 左曰胸管, 由下而上; 右曰淋巴管, 由上而 下, 大约所谓胸管, 即是上中二焦。 其淋巴管之在下 者, 即是下焦。 且经言下焦别迴肠, 则系淋巴管在下 者无疑。 总之, 三焦是腺, 似属可靠, 故 《内经》谓为 决渎之官。

有清一代, 医之所致力者, 厥为伤寒温热之辨, 而先生不以为然, 曰: 湿瘟名见 《难经》 , 为五种伤寒 之一, 但言其脉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犹未志其证状。 《脉经》卷七云: 伤寒湿瘟, 其人常伤于湿, 因而中 暍, 湿瘟相摶, 则发湿瘟。 病苦两胫逆冷, 满腹叉胸, 头目痛苦, 妄言, 治在足太阴, 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 言, 耳聋不知所在, 身青面色变, 名曰重暍。 如此者, 医杀之也。 然则暍病有湿, 名曰湿瘟, 犹温病有风, 则曰风温, 状亦猛烈, 非泛泛似阴阳两歧者。 今之所 谓湿瘟者, 果两胫逆冷耶? 果头目痛苦耶? 病发十日 以内, 果已妄言耶? 徒以其病在夏秋, 身又有汗, 遂 强傅以湿瘟之名。 夫病之治疗, 古今或容有异, 若以 病状定病名, 此不能违古而妄更者。 夏秋间有此寒 热往来, 胸膈满闷证状, 初不由太阳转入少阳, 则正 太阳伤寒也。 凡胸胁满者, 病必不能离于少阳。 以三 焦为津液之源, 邪气袭入, 则津液失宣, 是以胸胁苦 满, 其由太阳转入少阳者固然, 其列在太阳病中者, 实亦太阳与少阳并病尔。 大抵《伤寒· 太阳篇》 中, 寒 热往来, 胸胁苦满者, 宜用小柴胡汤。 失此不治, 则 见太阳本府蓄血之候。 自时师误认此为湿瘟, 伤寒小 柴胡汤之名遂以淹没, 非徒识病施治不能得要领, 而 所谓太阳伤寒者, 亦徒有对待少阴之假名, 鲜见太阳 真病矣。

霍乱无有不吐利, 而吐利不必皆霍乱。 长夏暴 注汩汩乎不可止者, 其剽疾亦与霍乱相似。 医者狃于 所见, 遂一切以霍乱命之。 先生辨之曰: 严用和云, 吐利之证, 伤寒伏暑皆有之, 非独霍乱, 医者当审而 治之。 夫常病之吐利者, 自肠胃涌泄而出, 是以利必 有溏粪, 吐必有余食。霍乱之吐利者, 自血液抽汲 而出, 是以溲如米汁, 而溏粪余食鲜见, 且肠胃亦不 与相格拒, 无腹痛状。 心合于脉, 脉为血府, 故血被 抽汲则脉脱, 脉脱而心绝矣。 夫以血液循环, 内摄水 汋, 其凝聚之力甚固, 何为不能相保, 使如悬霤奔瀑 以去哉? 此土则以为寒邪直中少阴, 西人则以为血中 有霍乱菌。 二说虽殊, 要之邪併血分, 心阳挠败, 力 不能抗则无异。

近时日人谓肠窒扶斯之肠出血, 为维他命C之 缺乏, 机械性刺激是副因, 而非主因, 故有下血而解 者, 若至肠穿孔则不免也。 而先生已能明之, 曰: “远 西谓肠窒扶斯, 小肠黏膜、 寄生微菌, 渐至生疮, 故 肠部多雷鸣疼痛。 病经二七日, 则热渐张弛, 脉亦微 细, 谵语昏聩, 有下血而愈者, 亦有肠中出血穿孔以 至死者, 故于下药畏之如虎。 如彼所言, 虽于湿瘟之 义稍异, 而于太阳病之名转为真切。 其云小肠生疮 者, 即《大论》 (按, “大论” 即《伤寒论》 , 孙思邈称 《伤寒论》为《伤寒大论》 )抵挡汤症以太阳随经郁 热在里故也。 太阳随经则小肠也, 阳明蓄血则迴肠 也。 抵挡汤为下血最重之剂, 仲景未尝避不之用。 西 人治此, 昔亦主下, 久之谓毒在血脉, 下之无效。 此 但知有大黄, 而未知有抵挡汤也。 故更谓二七、 三七 之间, 脓已化成, 或自下血, 若下之则血不止, 肠中穿 孔, 故反以止血为治, 而取石灰为用。 石灰本为疗疮 止血之剂, 崔氏治之十年血利, 亦取石灰一味服之, 彼以治肠窒扶斯, 犹此义也。 血则止矣, 热毒在里, 无可如何, 乃云听其自愈。 然则肠澼邪重者, 悉将以 涩药止之, 而听其自愈也。 按, 二七、 三七之间, 脓已 成, 则不可下。 仲景太阳病用抵挡汤者, 本在初七、 二七之间(阳明病用抵挡汤者, 七八日下后, 又六七 日始用之, 此本无发狂之候, 盖化脓迟耳) , 脓未成 也。 ” 先生此论, 足使西医骇怪却走, 要非浮夸无据 者, 他日果验之于病确卓不拔者, 亦治肠窒扶斯一大 发明也。

世多以先生善言理, 治病未必效。 然先生尝述, 有肺痿西医称不治者, 仆以钟乳补肺汤为丸疗之, 有 里水西医放水至三次不愈者, 以越婢加术汤疗之, 皆痊愈, 岂规规而求之以察, 索之以辨者欤? 时有 廖平(1851-1932) , 亦以经师治方术, 略法今文, 读 王冰 《素问》 八篇, 以此为孔门诗易诗说, 举凡《鄘》 《卫》 《王》 《秦》 《陈》 五十篇、 《邶》 《郑》 《齐》 《唐》 《魏》 《邠》七十二篇、 大小《雅》 、 大小《颂》 及《易》之上下经十首、 六首诸义, 皆能贯通联合, 是不通其条贯, 使方术为图书符命, 视先生远矣。 著 《猝病新论》 四卷, 精要之言, 则在考证。 若《论三焦 即淋巴腺》 《张仲景事状考》 《古今权量考》 《湿瘟 论治》诸篇, 可悬之国门。 宋元以来, 依违于彼是之 间, 局促于一曲之内, 盖未尝有也。

章次公是苏州国医学院教师, 时聆太炎先生中 医学术之讲解。 此篇所讲, 有的见于太炎先生所撰 之文, 如三焦即淋巴腺、 五行配五脏之说不可从等, 有些则为亲耳所闻和亲身感受。 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受到某些人士讥讽。 章次公是当时名医, 竟到没有医 疗经验只会口说的章太炎门下当弟子, 你图的是什 么? 当时诟言丛集。 “诋成之为左道” “訾成之为诳 耀” “丛举世之诟” , 集于一身, 成之不为所动, “不 以为悔, 益自砥砺, 行我素志” , 遵循太炎先生之家 法, 宣扬太炎先生之理论, 章成之是太炎医学之嫡 传。 太炎先生对章成之大尽导师之责, 见《致章次 公信》 。

2. 《致章次公信》 次公吾宗足下: 见惠汤本氏《皇汉医学》 , 观其议论痛切, 治疗 审正, 而能参以远西之说, 所谓融汇中西, 更造新医 者, 唯此, 亦足以当之柯、 尤胜矣。 今日欲循长沙之法, 此公亦一大宗师也。 有志者 不妨径往求学, 程以四年, 所费不过四五千元, 而利 泽可以无既。 东方明星独灼, 然在人头上, 此机恐不 可放过。

尔至其所录, 治效奇中固多, 然由东方专以仲景 为法, 而《千金》 《外台》诸方置之不谈, 有时病证 为仲景所未通者, 则不得不用复方。 约方如囊, 古有 明训。 仲景诸方, 固有可複者, 亦有断不可複者, 如 葛根、 术附, 合为一方, 则奇觚不中于绳矣。 又有 《千 金》 正方俯拾皆是者, 乃不旨以 《千金》 为用, 而必取 仲景方复合之。 如所录某氏治角弓反张证, 以大承气 汤与乌头汤合用, 治虽有效, 而约方尚非合法。 承气 之用, 主在消黄; 乌头汤之用, 主在乌头、麻黄、 黄 芪, 然《千金》现有三黄汤, 即麻黄、 细辛、 独活、 黄 芪、 黄芩五味, 心热者可加大黄, 内有久寒者可加附 子。 释此不用, 而必迂回取经, 亦见其隘也。 大抵自王叔和以至孙思邈、 王燾诸公, 所论病理 不必皆合, 而方剂则皆取于积验, 非独孙王也。 即宋 时《和剂》 《圣济》 , 以及许叔微、 陈无择之书, 其同 誊处方, 亦多有可取者。 但令不失仲景型模, 亦无屏 之不录之理。 金元以后, 乃当别论耳。 此则吾人所当 推论者也。

汤本书尚有中卷, 钉成后, 望即交下为荷。 书肃。 即。 问起居不具。

宗人炳麟顿首。 六月十七日 [7] 。 此信反映出太炎先生对唐代孙思邈、 王焘方书 同样予以重视, 不独仲景书也。 太炎先生对方剂化 裁、 复方制作、 药味加减, 独有创见, 是研究太炎先 生医学思想颇当留意者。 《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是一篇考证《金 匮玉函经》版本源流、 《金匮玉函经》与宋本《伤寒 论》异同、 《金匮玉函经》与孙思邈本《伤寒大论》 (孙思邈称 《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 《伤寒论》 为 《伤寒大论》 )异同、 张仲景医踪、 佛家 “四大(地水风 火) ” 与《伤寒论》关系等重要论文, 文字简短, 内容 极富。 其中, 有一段对章成之、 徐衡之主持刊刻《金 匮玉函经》 的历史意义作了评述。

叔和当魏晋间, 释典虽已入中国, 士人鲜涉其 书, 知是经(按, 《金匮玉函经》 )非叔和所集, 而为 江南诸师秘爱仲景方者所别编次。 六朝人多好佛, 故得引是以成其《例》耳(按, “例”指《金匮玉函 经》 之 《证治总例》 ) 。 唐时独孙思邈多取是经, 宋馆 阁虽尝校定, 传者已希。 元明以来, 不绝如缕, 幸有 何氏得宋本, 写授其人刻之, 下去乾隆校《四库》时 才六十余岁, 而《四库》竟未列入, 盖时校录诸臣于 医书最为疏略, 如《伤寒》 只录成无己注本, 不录治 平原校, 而时程永培所购得诸书, 往往弃之不采, 即 其比也。 余前得日本复刻陈本, 惊叹不已, 后十余岁 , 医师徐衡之(1903-1968) 、 章成之又以陈氏初印本 进, 距其校刻二百六十年矣! 衡之等惧其书不传, 将 重为镂版以行, 而质于余。 余观陈刻亦间有不正者, 如 ‘駃’ 改为 ‘驶’ , ‘失气’ 改为 ‘矢气’ , 皆由不达古字 古言以意点窜, 因细为校正, 其余俗字可通者皆仍其 故, 并列陈、 何旧序于前, 以志缘起。 校成, 授衡之等 覆刻, 内为题辞云尔” [7] 。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是同体别名之书, 而结构大异。 宋本 《伤寒论》经宋代校正医书局重编 修改, 已非仲景书旧观, 而此后改动更甚, 随己意而 臆改之, 时有所见, 唯《金匮玉函经》与张仲景《伤 寒论》相距不远矣。 惜古今医家不关注《金匮玉函 经》 之学习, 北宋流传已希,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 、 陈氏 《直斋书录解题》 混而一之, 元代马端临、 明代徐镕亦不能分辨《金匮要略》 《金匮玉函经》 之 异同, 太炎先生曰: “元明以来不可见” [11] 。 清初何义 门得《金匮玉函经》北宋校定本抄录之授医家陈世 杰, 陈氏刊刻之, 续《金匮玉函经》 文脉乃未断绝。 章成之、 徐衡之将陈世杰刻本进献太炎审定, 此时距 陈氏刻本已162年矣。 太炎深知《金匮玉函经》镂版 刊行具有存亡继绝意义, 乃写此提辞。 太炎先生考证 《伤寒论》版本流传有两篇大文, 一为《覆刻何本金 匮玉函经题辞》 , 一为 《伤寒论单论本提辞》 , 非融会 贯通 《伤寒论》 文献史磅礴汇通者断不能为也。 两文 皆见 《章太炎全集 ·医论集》 。

本篇文章主旨是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 , 而此 处牵连言及章太炎《伤寒论》 之论述, 太炎先生治医 之核心在《伤寒论》 ,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有密 切关联, 其弟子成之论太炎之医学亦一同探讨《黄 帝内经》 《伤寒论》 之成就, 故本文亦言及太炎先生 《伤寒论》 之论 。

《金匮玉函经》是研究《伤寒论》必须校读之 书, 将发现大量相异之处, 这些不同处, 正是需要深 入研究之所在。 太炎先生 《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 词》 及1924年撰写的《金匮玉函经校录》 [12] , 其重要 区别处皆有提示。 笔者于2009年6月写就《章太炎先生论伤寒》 , 2016年6月又写就《章太炎论内经》 , 这仅是太炎先 生医论的点滴而已,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挖掘, 如“太炎先生论金匮要略” “太炎先生论方药剂 量” “太炎先生论诊断” “太炎先生论鈴医” “太炎 先生论中西医之比较” 等, 这些资料在《医论集》中 皆有。 只有全方位研究太炎先生之医论, 才能较为全 面看出他在中医学上前无古人的伟大贡献。 《章太炎 论内经》一文是为纪念太炎先生百周年诞辰作, 曾作 国学国医传承班讲稿。 余今年80周岁矣, 虽尚能饭, 目蒙力衰, 其为余之挂笔作乎? 吁!

作者:钱超尘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