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2-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详细阐述了如何应用阴阳学说解释生命现象、病理变化、辨证依据、药物分类等内容,其中强调了“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论。深入思考这一理论,可以理解中医学理论对生命、疾病的认识观。这一论断中,强调了有形的脏腑形体结构与无形的气之间的辨证关系,张景岳解释这句话时谓“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说明中医理论主张生命不仅由有形的脏腑形态结构所组成并决定,还有无形的气。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有形物质的变化都是由无形的气所决定的,即人体的生命现象是由无形的气所决定的。这样的认识或许可以在理论认层面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揭示清楚,进而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发现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手术。在1935年,最初研究该病的科学家为了探查病因而对许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卵巢楔形切除术,每侧卵巢切除50%~75%,但是做过这个手术的病人有95%恢复了月经周期,有85%恢复生育能力,到目前未能明确揭示为什么这样的卵巢手术可以起到恢复排卵的作用。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呢?如果中医的理论能有符合逻辑的解释,是不是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呢?
 
  首先,依据中医理论“阳化气,阴成形”的认识,卵巢以及卵巢内的卵泡是视而可见、触而可及的有形物质,在无形之气与有形结构的判别中属于“阴成形”。虽然中医没有一致的解剖结构名词,但是中医的哲学思辨理论可以灵活地分析具体事物。第二,有形物质的形态结构、位置等一切变化都是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产生的,排卵过程中一个卵泡结构需要变化为卵细胞、黄体等新结构,这样的变化必须在无形之气的作用下才能完成,也就是气化。所以,中医理论认识排卵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有两个:正常“阴成形”的积累与正常的气化。
 
  中医理论明确指出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可以用阴阳理论进行辨别,即“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理论又强调阴与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所以一定分量的无形之气可以气化为一定分量的有形结构,如果无形之气分量少了,同样分量的有形结构即不能得到气化,此即阳气虚弱的情况;如果存在异常的有形之邪,那么气的分量即相对的不足,也不能完成正常的气化,此即异常阴(有形)的积累,为实证。回到卵巢切除术的介绍,有形的多囊卵巢切除掉一块,无形之气的气化作用就正常了,由此可推论无形之气的分量不足与异常有形之邪的积累可能是该病的中医病机,也是该病辨证中的关键所在。至于如何判别为虚证(无形之气分量减少)、实证(有形实邪积累),或是虚实夹杂证(两者皆有)则全在医生临床辨证论治的功夫了,不能一概而论。
 
  结合我在临床实践中的一则病例论证这种病机辨识方法的实用性。某女,30岁,因不孕而来诊,月经自初潮起即每月延后,近年以来月经延后更著,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并服用促排卵药物。询问之,症状有口苦、咽干,胃脘于纳后满闷明显,小腹及腰骶时有凉坠感,时见口疮,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情绪容易急躁。就诊时见形体丰满,舌淡红有暗紫色瘀点,有齿痕,舌中苔略厚腻,脉细弦,两尺为弱。辨证为肝气郁滞,气机不疏,胞宫不能完成正常气化功能,同时熬夜、贪食,正常阴液不得充养,异常之阴(病理产物痰湿瘀血)又多沉积,从而更阻卵巢气化功能。处方以紫石英、柴胡、牛膝、葛根、白术、茯苓、黄柏、肉桂、当归、白芍、乌药、菟丝子、仙灵脾、羌活等。紫石英入胞宫温暖助阳;柴胡、牛膝合用,一升一降,清阳之气升,浊阴之气自降,以助气机调达;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同用具柔肝健脾之用,柔肝则气机条畅,健脾则能助脾气升清,配合葛根、乌药具有助经血来潮之用;黄柏、肉桂入下焦,引浮游之火归于本位,并助下焦气化,以固真阴、清化异常之浊阴,加用羌活,振奋督脉阳气,以助气化之用;菟丝子固肾安胎,仙灵脾助阳祛湿,合用以助怀孕。上方加减运用3月许,患者告知怀孕。(郑书翰 滨州中医妇科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