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除 DNA 序列变化外的其他机 制引起的细胞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可以传的改变 [1 ] 。经 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质是核酸, 人类的遗传信 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上, 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人类 有些遗传现象在此基础上是解释不通的。随着遗传学 的不断发展, 表观遗传学被一些研究者提出, 这个理论 为我们解释了一些非核酸碱基序列的遗传现象, 使人 们对遗传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 遗传学与人类疾病 遗传性疾病不仅威胁着生命个体的健康, 而且对 人类的繁衍壮大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目前, 影响人类 健康的三大疾病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癌症。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有研究者发现, 这三大疾病的某 些发病机制与表观遗传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 认为, 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 lncRNAs 心肌梗死相关转录物(MIAT) 是由日本 Nobuaki Ishii 等发现并命名的 lncRNAs, 随后对 MIAT 的大量研究发 现其与多种疾病和细胞应答过程有关 [2 -3 ] 。研究者们 希望通过探究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发生因素的关系, 找 到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从而研制出能有效防治一些 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药物及疗法。表观遗传学调控主要 涉及 DNA 甲基化、 组蛋白的修饰、 染色质高级结构的 重建等, 以及这些机制间的密切联系, 以此实现有时间 与空间特色的基因表达调控 [4 ] 。 胎盘是连接胎儿与母体并维持胎儿在子宫内生长 发育的重要器官, 研究已经证实表观遗传机制在胎盘的 正常发育及其功能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6 ] 。流 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显示, 胎儿时期的表观遗传修饰的改 变, 会导致某些成年疾病, 如:肥胖、 糖尿病、 心血管疾 病、 神经疾病和行为疾病 [7 ] 。因此, 表观遗传调控从始 至终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2 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可调论 中医对体质的认识由来已久, 最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体质的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王琦教授等 一批学者即开始体质学说的研究, 经过不断的努力, 明 确了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 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 体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 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心理 状态方面综合的、 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8 ] 。并在中医 体质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 3 个关键 科学问题:体质可分论、 体病相关论、 体质可调论。以 上 3 个问题的提出推动了中医体质与现代科学的相互 结合。 2. 1 体质可调论的概念 体质可调论是中医体质学 研究的 3 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体质可调论是指通过 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中医体质学认为, 体质禀赋 于先天, 关系于后天。由于人的遗传背景的原因, 使得 人的体质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然而, 人在生长壮老 的生命过程受到复杂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使体质发生 变化, 从而使体质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同时也具有了动 态可变性。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为体质可 调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8 ] 。体质由两部分构成, 包括先 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获得。先天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 这部分不太可能实现人为的改变。但是体质的形成与 后天饮食结构、 生活起居、 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中医体质学提出, 通过对后天因素的干预, 可以达 到纠正体质的偏颇。 2. 2 体质可调论的依据 一直以来, 人们推崇“辨证 论治” 为中医学的诊疗特点。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也 证实了 “辨证论治” 理论的实用价值。但是随着对疾 病与证候的探索, 有研究者提出, 辨证论治面临无证可 辨、 少症难辨、 有证误辨、 有证限辨、 辨证不一、 静态辨 证、 异病同证论治、 同病异证论治以及辨证论治难定疗 效与预后等诸多问题。王琦国医大师提出 “辨病 - 辨 证 - 辨体” 诊疗模式, 丰富了中医的诊疗体系。在这 一诊疗模式中将疾病、 证候、 体质联系起来, 通过调体 与治病综合运用的方法,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这一 诊疗模式的提出, 为体质可调论提供了临床思路。 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为体质可调论的 基础。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决定了体质的 可调性 。《灵枢·寿夭刚柔》 云 :“人之生也, 有刚有 柔,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 有阴有阳” , 说明人的体质生 来各异, 并遗传于父母,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体质是按 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 随着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会发生不断地演变。在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等的共同 影响下, 使得体质在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这种改 变不是短时间造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累, 体现 了体质的动态可变性。 中药及一些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 气血、 津液失衡, 是体质可调论的药物方法基础 [9 ] 。王 琦国医大师创制的轻健胶囊具有减轻体重, 消除多余 脂肪, 改善机体体质的作用 [10 ] 。刘蕊莉等 [11 ] 通过研究 发现, 健脾祛湿汤可以有效改善湿热体质的相关体征 变化, 有较好的作用, 同时健脾祛湿汤采用药食同源的 药材为原料, 原料常见且易得, 适宜长期食用, 安全无 不良反应。有临床实验研究发现, 艾灸盒穴位温灸、 参 附注射液穴位注射、 口服金匮肾气丸三种疗法均能明 显降低阳虚体质者的阳虚质转化分数, 阳虚体质均能 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12 ] 。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诊治意 义重大, 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 中医药在疾病治疗的 过程中确实疗效显著。通过使用中医药的方法对偏颇 体质进行干预, 可以实现对偏颇体质的纠正。 3 体质可调论与表观遗传学的联系 通过调整基因的表达可干预体质。体质是由先天 禀赋决定的, 受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特质。所以, 在早 期人们认为体质禀受于父母的遗传, 不可以人为干预 调整。近年来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 由于转 录过程的剪接的多样性, 及转录后和翻译后修饰的多 样性, 完全打破了 “一个基因, 一个蛋白质” 或 “一个基 因, 一个性状” 的概念, 使得基因与它所表达的功能性 产物(性状)之间出现了辐射的、 交叉的关联, 大大增 加了从基因到性状的不确定性 [8, 13 ] 。这一科学理论与 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可调论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 中 医调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改变人的基因的表达, 使基因在编码的过程中朝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 展。有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对 DNA 甲基化作用主要是 通过调控 DNMTs、 整体的基因组及特定基因的甲基化 水平而实现;某些中药及中药复方对 MicroRNA 具有 一定的调控作用 [14 ] 。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 性为体质可调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分别从体质的相 对稳定性、 体质的动态可变性方面讨论体质可调论与 表观遗传学的关系。 3. 1 体质的相对稳定性与表观遗传学 相似的遗传 背景使体质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这一理论基础, 中医体质学提出, 通过干预亲代体质可调节子代先天 禀赋。研究发现, 母亲的生活习惯和营养因素能够通 过表观遗传的机制影响胎儿健康 [4 ] 。在胚胎孕育和胎 儿形成的过程中, 既有遗传基因的作用, 也受母体所处 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所以遗传背景决定了体质相对的 稳定性。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 DNA 序列变化的、 可 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 这种改变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增 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 是胚胎发育的关键 [15 ] 。有研究 者提出, 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 从目前发 现的印记基因来看, 父方对胚胎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 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 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 影响其下一代, 使他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 方基因在遗传中的优势 [16 ] 。 将表观遗传学和体质可调论综合运用, 在妇女妊 娠时对其体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 可以间接实现对 胎儿的表观遗传的干预, 从而使新生儿在出生时达到 理想的体质状态。经观察发现, 痰湿体质多具有家族 遗传性, 由于一个家族的遗传背景、 生存环境和生活习 惯相似, 会导致痰湿体质呈家族性。通过调整亲代的 痰湿体质, 有望实现新生儿体质的改善。 3. 2 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与表观遗传学 体质的稳定 性是相对的, 由于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 因受 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使体质发生了变化, 使体 质具有了动态可变性。表观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得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编码出不同的蛋白质。 中医通过使用一些药物及采取某种中医疗法, 对基因 的表达进行干预, 从而调节体质的偏颇。遗传基因表 达主要的调节途径是 DNA 甲基化和染色质组蛋白的 乙酰基化。因此, 完全可以通过干预措施调控影响体 质性状的 mRNA 转录过程及翻译后的修饰过程, 从而 是体质性状发生有利于健康的改变。药理研究显示, 大多数温和中药并无直接改变基因结构的作用, 但可 调节基因表达 [8 ] 。 生命从胚胎时期到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生长发育的 全过程, 始终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表观遗传性状的显 现, 也同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现象表明, 如果对 人体施以一定的干预措施, 如改变饮食结构、 调整生活 起居、 服用调体中药等, 可以影响其表观遗传性状的表 现。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共同决定的, 通过后 天的调体治疗, 可以改变由于先天不足或过盛而导致的 体质的偏颇。表观遗传学的提出, 为中医体质学中的体 质可调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也为体质可调论的研究开启 了新的思路。通过干预基因表达, 达到调节体质偏颇是 可以实现的。体质可调论把表观遗传学和中医体质学 两个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学科联系起来。这为中 医体质学中的体质可调论这一科学命题找到了真正科 学的论据, 同时也为表观遗传学在疾病诊疗方面的研究 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有望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 能够发 现中药中某些有效成分对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疾病有 很好的治疗作用, 为人类健康带来新希望。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秦静波 王济孟 翔鹤 李芳莉 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