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8-14
中医药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医疗实践,望、闻、问、切是中医特有的疾病诊查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冲击着传统的中医诊疗技术,也激励着中医人不断学习。中医要探索现代化之路需借助科技的力量,汲取其可取之处,以此丰富自身,从而使中医焕发新时代特有的活力。中医产生之时,初心是保生为民,因此中医虽要求变,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时代特色与普通民众对中医的需求,以实际疗效为衡量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方便、有效是中医的特色,亦是其生命力所在。四诊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医师临证时运用四诊需在细微处发现有用信息,用自己所掌握的中医知识准确判断疾病关键所在,并指导处方治疗。
 
1 中医四诊的传统应用
中医以简、便、廉、验著称,在先人不断地充实与发展中,中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疾病诊查方法,即以“望、闻、问、切”为基本诊断方法。秦越人扁鹊首先提出“望、闻、问、切”概念,在所撰《难经·六十一难》中对其加以定义[1]。望、闻、问、切收集病情信息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各自的特殊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临床需做到四诊合参,如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2]。中医临证时通过中医诊法诊断病情和收集疾病信息,临证时诊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医者对四诊掌握、运用的精当与否。下面举几个在临证时运用中医诊法、快速准确诊治的例子。
 
1.1 望诊———望舌看指纹,疗小儿咳嗽
望诊是指医者利用视觉,有针对性地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断方法。儿科因难以获得主诉,俗称“哑科”。望指纹是用于诊断3岁以下患儿病情的特殊诊法,基本不受外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可准确反映疾病性质。故在为小儿诊病时重视舌诊,兼顾望指纹,可全面分析病情、指导治疗及预示疾病转归。患儿,女,3岁,2017年3月18日初诊。患儿因5d前贪食芒果,出现咳嗽发热伴喘,精神、食欲差,大便不成形,质黏,舌边尖略红,舌苔白厚腻、中部黄,指纹风关紫滞。诊断为咳嗽湿热闭肺证。处方为温胆汤合三子养亲汤随证加减。2017年3月23日二诊:家长代诉服药后未再发热咳嗽减轻,大便成形,食欲转佳,舌淡红,苔白中部略黄,较前诊明显变薄,指纹风关浮紫。守前方,3剂而愈[3]。此病例守方而愈,二诊时舌象和指纹有明显的改善,抓住望诊时前后两次舌象和指纹的变化,捕捉病证的关键所在,因此药到病除。
 
1.2 闻诊———听啼哭,知小儿疾苦
闻诊是医者借用听、嗅的手段,通过对患者声音和气味进行诊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声音可反映脏腑功能强弱和气血荣枯。小儿因尚未学会说话或虽会说话但无法表达时,常以啼哭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刚出生的小儿更是如此,且诊病时舌脉指纹不易观察,医者在临证时更应该听这种“语言”的含义。健康小儿哭声较为洪亮,当小儿身体不舒服或感觉到痛楚时,就会啼哭,当需要得到满足或痛苦解除,哭声便消失[4]。如果哭声持续时间长但没有底气、张口做吃奶的样子,多是因饥饿引起;若哭声时急时缓,用手按其腹部则停止哭泣,松开手又哭,多为因受冷而导致腹痛;若不明原因的啼哭不止,哭声又急又促,用手按其腹部啼哭加剧,松开手哭声减弱,多为腹痛夹热而引起[4]。正如《幼幼集成》指出:“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之。”
 
1.3问诊———善询问,愈湿热痢
问诊是医者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询问,以获取疾病资料的诊断方法。王甲申曾诊治一患痢疾3个月余的患者,其症见脓样大便,气腥臭,腹微痛,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脉沉细无力,舌红苔薄白,似脾胃虚弱之寒性泄泻,患者多方诊治,前医屡用健脾温中收涩之药,然不效,且服药后大便次数不减,里急后重加重,遂诊为湿热痢疾,处方给予葛根黄芩黄连汤随症加减,1剂病减,4剂痊愈[5]。王甲申利用问诊获取了关于患者病情的关键信息“后重”,从而改变了治疗思路,即舍虚寒痢,取湿热痢。
 
1.4 切诊———按阳性反应点,定位病证所在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就医者身体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况的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针灸是中医主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而治疗疾病。在针灸治疗时,穴位不仅可以用来诊察疾病,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如果在原穴检查到压痛,就可以判断相对应的脏腑是否有疾病;若对原穴进行针刺则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脏腑病在背部的反应点是背俞穴,六腑病的特异性反应点是下合穴,如胃病多在足三里穴有疼痛,阑尾炎则在上巨虚穴有压痛,胆囊炎多在阳陵泉处出现疼痛[6]。因此,医者如果能熟练使用切诊的诊察方法,善于发现阳性反应点,就可以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在现代技术没有应用到中医领域之前,中医根据“望、闻、问、切”获取病情信息,灵活选择诊法,准确、快速地遣方用药,为患者解除病痛。
 
2 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
中医现代化已经成为未来中医四诊延伸、发展的一种趋势,“望、闻、问、切”的计算机化、客观化是中医四诊延伸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诊法客观化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医的现代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与方法。
 
2.1望诊
望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望舌和望面是获取患者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的重要且常用的方法。通过现代技术将面象与舌象保存下来,采取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图片,捕捉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信息,能够帮助医生提高望诊的精准性[7]。中医舌诊的智能化研究近年来不断进步,达到了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舌形、舌色、舌态、舌苔等根据特征进行分类的程度[8]。红外热成像可以辅助中医望诊运用于传统范围以外的领域,如练毅刚等[9]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脏腑、经络、三焦的热态分布变化,分辨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特别是对寒热表现明显证候的疗效判定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支持。这些在中医望诊中运用的技术弥补了直接用肉眼观察的限制,能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获取疾病信息。
 
2.2 闻诊
闻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听声音辨疾病是闻诊的重要方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把人的禀赋依据五行理论分成5种,依次对应角、徵、宫、商羽五音,然后五音各分为五种,而成二十五音,分别对应25种体质。高也陶[10]依照“五脏相音”论述,结合现代声学原理与技术研制了二十五音分析仪,用以探索健康人的二十五音规律,结果发现男性羽音居多,女性角音居多,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中医“男子先天之本在肾”“女子先天之本为肝”的理论相符。五脏相音原理不仅可以用于健康人体质的研究,也被应用于患者体质的研究。陈春凤等[11]以五脏相音理论为指导,采用声诊现代采集与提取技术,对803例五脏病变患者的声音信息运用样本熵方法进行采集、提炼,探求五音与五脏的生理病理联系,发现五脏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能引起声音的内在变化,因而不同的脏腑病变在声音上的反映也有不同的特点。现代声诊技术结合中医理论能够通过分辨声音信息的不同来区别健康与疾病,以及辨别是何脏腑患病,这对弥补人耳听力限制、辅助中医精确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问诊
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临床中常用的,收集病情资料较广、较直接的一种诊法,许多疾病信息只有通过问诊才可以获得。问诊收集到的病情信息量多,计算机技术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加客观化、规范化记录和保存问诊信息,对诊查疾病大有帮助。丁宏娟等[12]采用中医问诊系统,用人机问答的形式,在各医院收集内、外、妇、儿各科病例共1 767例,测试人员与患者共同进行临床检测,且与专家判读进行比较,最后统计结果显示符合率为90%,说明中医问诊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医者进行规范的问诊,还可以帮助医者根据问诊系统所得结果去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有助于帮助医者快速、准确地进行辨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4 切诊
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中医最具代表性的诊法之一,传统脉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确定统一的标准,这些都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继承、发扬[13]。近年来,传感器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为中医脉诊现代化、客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开拓了脉诊新途径。
 
脉诊客观化技术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初朱颜将脉象仪引入国内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领域[14]。20世纪70年代脉诊临床客观化研究对健康者做了大量观察,并将脉搏波的参数按年龄段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层的脉搏波参数特征与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推断出的脉象参数特征大致相同[14]。除此之外,还对正常人昼夜、四时的脉象进行分析,发现脉象因昼夜更迭、四时替换而出现不同,其结论基本符合前人对常人脉象的论述。上述2个方面的研究,将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时间脉象的中医特点及客观化呈现,为下一步深入探索中医脉象提供了便利[14]。脉搏仪的应用能够辅助中医脉象的学习,部分弥补了脉象学习困难,脉诊客观化技术使中医传统脉学理论与现代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医脉诊在临床中更广泛、客观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综上所述,现代技术应用到中医领域后拓展了传统四诊获取疾病信息的方式方法,丰富了诊法的内容,弥补了人力限制。使用仪器与系统获取的信息虽然更加客观化,却程序化、机械化,失于灵活,这就要求医者临床使用时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尽量避免其不利影响。
 
3 中医四诊如何延伸及其意义
当今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医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未来中医四诊延伸、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现代技术各有所长,中医立足的根本在于其主旨思想“保生、养生、尊生”,现代技术的特长是代替人工,弥补人力不足。中医有精妙且有效的理论与技术,现代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疾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医的不足。两组优势互补,以患者为主体,以实际疗效为衡量标准,用中医理论指导现代技术为中医服务,从而拓宽四诊渠道、提高诊疗质量,为今后中医的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钱秀云 柳辰玥 李杰 刘燕 陈家旭
河南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