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长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保健理念——“冬令进补”。 大自然寒冬树叶飘零,腐殖入土,于是有了来年的枝繁叶茂;人们在冬令进补,能为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冬令天气寒冷,万物藏伏,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精气内藏蓄积,是将息进补的好时节。现代医学观点,冬季气温低,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需要摄入比热天要多得多的营养物质,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此时人们的食欲旺盛,能较好地吸收。从经济角度来说,秋收后有了收获,人们调养补益也有了经济基础。于是,“今冬进补,明年打虎”的说法,成了人们买补品、吃补药的最好的理由。 吃人参是补,喝大补药是补,膏方为冬令进补提供了上好的选择。人们冲着补养,走进中医医院、中医堂馆,少由上千,多则上万,定做膏方,调养补益。但是,膏方不是冬令的专利,其他季节仍可服用。关键是不同的季节,处方用药需要因时制宜,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许多慢性病患者,一年四季都在服用中药,关键是医生的灵活用药,权宜达变。只要掌握了这个精髓,服用膏方何独拘泥于冬令?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有两则医案: 光绪年四月初十日,张仲元、姚实生谨拟老佛爷理脾调中化湿膏:党参、炒生于术、陈皮、姜连、炒神曲、炒谷芽、砂仁壳、麦冬、茯苓、炙香附、藿梗、炙甘草。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为膏。每服一匙,白开水冲服。 光绪年七月二十九日,老佛爷加减扶元益阴膏:党参、于术、茯苓、山药、归身、女贞子、白芍、丹皮、砂仁、鹿角胶、香附、银柴胡。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加鹿角胶溶化,兑炼蜜为膏,每服四钱,白开水冲服。 上两则医案,一是四月,一是七月,均非冬令。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的记载中,御医开的膏方,还有二月的祛风和脉调气利湿化痰膏,三月的资生健脾膏、清热养肝活络膏,四月的调气化饮膏、调中清热化湿膏,五月的调肝和胃膏,六月的五味子膏、益气平胃健脾膏,七月的扶元益阴膏、明目延龄膏,八月的二冬膏、梨膏,九月的扶元中和膏、润肺和肝膏,十月的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十一月的养阴调中化饮膏。可见一年中都可开膏方,服用膏方。 那么,为什么其他季节服用膏方的人会少得多呢?究其原因,一是春夏季人们的食欲往往较差,膏方易碍胃;二是天气转暖后,膏方易烊化,出现霉变。由于人体自身的原因及天时的影响,服用者自然减少,医院、店堂也收起了熬膏的器具。如今,冰箱的使用十分普及,气温在20度以上的,可以将膏方放冰箱中冷藏,在连续服用一个月后隔水蒸煮一次,可以杀菌防霉变,无变质之虞。从适应时令的需要、适应胃肠的需要来看,每料膏的药量不要太多,可在服完一料后由医生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调整方药,一年内数次开方熬服,能适应春夏秋冬不同时令特点的调养需求。 |